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大建中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上:大建中汤

:三物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蜀椒3克(去汗)干姜12克 人参6克

功能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胃虚胸中大痛,呕不能食,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400毫升,取200毫升,去滓;纳胎70毫升,微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备注:中蜀椒味辛大热,温,助命,并能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降逆;人参补益,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烈之性。诸药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汤

: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治:虚劳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

用法用量:用水1升,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

里急拘,加芍药、桂各9克;手足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卷十九

《重订严氏济生方》:大建中汤

黄耆(去芦)附子,去皮、脐)鹿茸皮(去木)续断 石斛(去人参 川芎 当归(去芦,浸)白芍小草各30克 甘草)15克

制法:上药叹咀。

功能治:诸虚不足,小急痛,胁肋瞋胀,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多,潮热多汗,下惊悸,酸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嗽者,加款冬,咳者,加阿胶;便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

《金匮》卷上:大建中汤

:三物建中汤

:蜀椒2(去汗),干姜4两,人参2两。

功能治:补,祛。温中补虚,降逆止痛。阳虚衰,阴盛,或蛔虫为患,脘痛,呕不能食,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或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细紧,甚则肢伏。胸中大痛,呕不能饮食,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饮食下,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痛,呕不能食,中虫物乘之而动。阴黄逆,伏。饮升降,剧痛而呕;疝瘕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临床应用:1.腹痛呕吐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每每呕吐酸水。此属中虚,阳不运。当与建中汤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

2.蛔虫性肠梗阻:杨某,男,6岁。患蛔虫性肠梗阻,脐绞痛,呕吐不能食,呕出蛔虫一条。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身体瘦弱,手脚清冷,部有一肿块如团状,舌苔薄白,沉细。此中气虚寒,蛔虫阻。治以温中,祛虫止痛,用建中汤。西党10g、川椒3g、干姜3g、饴糖30g,加槟榔10g、使君子10g,嘱服2。因患儿哭闹不休,进城买药缓不济急,乃先用青葱、老姜切碎捣烂,加胡椒末拌匀,白热,布包揉熨部,冷则加热再熨。肠鸣转腹痛渐减。药买到后急成汤,分小量多次服,一呕吐已止,再腹痛消失,并排出蛔虫一百多条。

3.嗜睡:刘某,女,18岁。患病半年。起初胸脘闷痛,渐次困顿喜卧,多眠睡。近一月余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路时均不自地入睡,以致辍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入睡、呼之蒙昧、胸时时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沉缓。此乃胃阳衰,中焦甚,阳为阴困,不得舒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阴攻冲则胸窜痛。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9k,干姜12k,饴糖30k,水服。眼药五后,胸窜痛消失,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沉缓。原继进五,嗜睡大减,精神振作,舌质淡,苔薄,沉。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用法用量:三物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注意:实热结,湿热积滞阴虚热等腹痛忌用。

各家论述:1.《医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入,入命补干姜辛热通,助阳逐冷逆;人参甘温,大补脾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2.《千金衍义》:虚寒积聚之治,此最力,故《千金》效《金匮》用之,其人参椒、姜温之法,人皆得之。至于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

3.《医论》:非人参不能大补,非姜、椒不能大祛,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4.《金匮要略释义》:《本草》谓蜀椒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邪气也。胸中大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建中汤者,宜矣。

摘录:《金匮》卷上

《千金》卷十九:大建中汤

:大建中黄耆

饴糖半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2两,生姜8两,大枣20枚。

功能治:五劳七伤。小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口干,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交通,失,惊恐虚乏。

用法用量: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摘录:《千金》卷十九

《千金》卷十九:大建中汤

甘草2两,人参3两,半夏1升,生姜1斤,蜀椒2饴糖8两。

功能治:虚劳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有头并冲皮起,两乳痛,里急,善梦失气短,忽忽多忘。

用法用量:上(父)咀。以水1斗,取3升,去滓,纳糖消,服7

里急拘,加芍药、桂各3两;手足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1两。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此本《金匮》三物建中汤,于中除去干姜之守中,易入生姜表,更加半夏以运甘草缓急。药虽小变而大义不殊。

摘录:《千金》卷十九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大建中汤

:八味建中汤

黄耆4两,人参2两,大枣20枚(),当归2两,桂6两,生姜1斤,半夏1升(洗),芍药4两,附子1两(),甘草2两()。

制法:上切。

功能治:补中益虚劳俱虚,拘急或疼痛,喜温喜,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不温,及阴证发斑。虚绝,里急少气,手足逆,少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中寒痛,不堪劳苦,干,自出;或手足乍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寤。阴证发斑。无失守之,聚于胸中,上独熏,传于皮肤,胸、手足发斑,稀少而微红,如蚊、蚋、虱、蚤咬状。发黄;兼治下焦虚寒

用法用量:八味建中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饧、冷水等。

各家论述:《伤寒温疫条辨》:中参、耆所以补中,夏、草所以调中,以此皆药也;复有归、芍之和,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又有桂、附之温中,则失守之而归原。此中之帜一端,而失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也,以参、耆、桂、附而治斑,犹兵法之变者也。

摘录:《外台》卷十七《深师

《圣济总录》卷五十:大建中汤

干姜裂)1两半,芍药1两,甘草,锉)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大肠虚。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加大枣3枚(去核),饧1块,水1盏,至7分,去滓,空温服,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宣明论》卷一:大建中汤

:大建中黄耆汤、黄耆建中汤

黄耆3两,远志(去)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房事过度,俱亏,不固,少急痛,尿频尿虚热自汗盗汗形体羸瘦。蛊病,小急痛,便溺失,溲而出白液。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精神不收,阴无所使,热自中,或从,渐渐热,日间小剧,至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浊,甚则频数尿,夜梦鬼交,日渐羸瘦。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口苦涩,短气

用法用量:大建中黄耆汤(《普济》卷二一七《究原》)、黄耆建中汤(《普济》卷二一八)。

摘录:《宣明论》卷一

《女科百问》卷上:大建中汤

白芍6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龙骨2两,人参2两,草()2两,吴术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热自中,或从,渐渐热,或寐而汗,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大枣1枚(破),入饴少许,1盏,食前温服

摘录:《女科百问》卷上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大建中汤

:苁蓉(浸1夕)、肉桂白芍药、甘草人参茯苓鹿茸(蜜)、龙骨)各等分

功能治:滋,充益五脏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服。

摘录:《普济》卷二一七《定斋未病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大建中汤

人参(去芦)2两,粉草()2两,龙齿(研)3两,当归洗,去芦)3两,酸枣仁(去皮)3两,黄耆(去芦)3两,白芍药4两,远志(去)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石莲肉(去)1两半,泽泻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精神不收,阴无所归,小便或赤或白,甚则尿滑数,夜梦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渐瘦悴,或生虚热,六虚弱,或大而软,之不应。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大枣2枚,至7分,去滓,入饧少许,再溶,空温服,1日2次。

摘录:《医类聚》卷一五○《管见大全良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大建中汤

人参、桂、归身、川椒、茯苓草、白芍饴糖、南枣。

功能治:劳伤阳,不肯复元,清阳凋丧,闪疼痛,脘中结,和补调理,右濡,来去涩者。虚劳腹痛

用法用量:本,《医从众录》作“加减建中汤”。

摘录:《临指南医案》卷一

《济生》卷一:大建中汤

黄耆(去芦)1两,附子,去皮脐)1两,鹿茸)1两,皮(去木)1两,续断1两,石斛(去)1两,人参1两,川芎1两,当归(去芦,浸)1两,白芍药1两,小草1两,甘草)半两。

功能治:诸虚不足,小急痛,胁肋胀,肉酸痛,短气喘咄,咳嗽潮热多汗,下惊悸,强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上(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嗽者,加款冬;咳者,加阿胶:便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录:《济生》卷一

汉·《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组成:花椒三钱(9克)、干姜五钱(9克)、人参二钱(9克)、饴糖一两(30克)。

用法:先将前三药用水,去渣,再加入饴糖溶化,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治:胃虚,脘疼痛,呕逆不能食,或中漉漉有声,苔薄白,沉。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溃疡阳痿等病症。

1.小儿功能性便秘:应用乳果糖服加建中汤加味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35例,与单纯乳果糖服治疗32例作对照,疗程7日,连续4个疗程,随访3个月。以症状和体征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高于对照组76.7%。(《浙江中医药大报》2009年第3期)

2.溃疡: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建中汤治疗溃疡30例,与单纯西医治疗30例作对照,疗程7日。以脘痛及其他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镜检查溃疡,HP检测阴性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6.67%。(《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5期)

3.阳痿:应用加味建中汤治疗阳痿患者80例,疗程7日。以服药3个疗程阴茎勃起有力,同房可成功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总有效率100%。(《河北中医》1999年第1期)

解:本用于中阳衰弱,阴盛之脘剧痛中蜀椒温,助命上痛;以辛热之干姜温中,助蜀椒之力;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人参补脾,配饴糖重建中脏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腔术后肠梗阻溃疡绞痛、腺炎、休息痢沟斜疝、下垂、睾丸鞘膜积液、重症便秘、多发性动脉炎、浅表性胃炎痛经妊娠恶阻克隆病等属中阳衰弱,阴盛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建中汤具有促进肠管运动、增加肠管流的作用。

歌:(一)建中汤干姜人参蜀椒加饴糖里虚腹痛甚,更使蛔虫无处藏。

(二)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饴糖阴盛阳虚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摘录:汉·《金匮要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延胡索散

下一篇 大建脾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