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汤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汁200毫升 川升麻 白蔹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当归 赤芍 射干 大黄 甘草(生用)各10克
制法:上药细锉。
用法用量:用水2升,煎至1.2升,去滓,入地黄汁,搅令微温,以故帛纳汤内,蘸药拓于肿处,一日数次。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切,焙)60克 黄芩(去黑心)15克 当归(切,焙)地榆(锉)柏叶(炙)艾叶(炒)各45克 伏龙肝 蒲黄各60克
制法:上八味,粗捣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袖珍》卷三引《济生》: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细切)2两半,竹茹1两,玄参1两,鸡苏苗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升麻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如不能多服,细细含咽。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羚羊角(镑)1两,槟榔(锉)1两,牛膝(切,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锉)1两,丹参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嵩崖尊生》卷十四:地黄汤
《普济方》卷二二九:地黄汤
《圣惠》卷三十八: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2两,苦竹茹1两,刺蓟1两,黄芩3分,豉1合,川升麻3分,黄连3分(去须),栀子仁半两。
制法:上药锉细和匀。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分2次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外台》卷三十三引《广济方》:地黄汤
《圣惠》卷三十四:地黄汤
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方》,名见《产宝诸方》:地黄汤
方出《外台》卷十七引《集验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三:地黄汤
《圣惠》卷六十二: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汁1升,川升麻2两,白蔹2两,栀子仁2两,黄连2两,黄柏1两,当归2两,赤芍药2两,射干2两,川大黄2两,甘草2两半(锉)。
制法:上锉细。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至6升,去滓,下地黄汁,搅令微温,以故帛纳汤中,蘸搨于肿上。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集验方》,名见《普济方》卷三二七: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切,焙)1两,人参1两,石韦(去毛)1两,滑石3分,王不留行半两,冬葵子(炒)半两,车前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甘遂(炒)半两,木通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劳林结涩不通。
用法用量:每眼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3分,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升麻半两,龙胆(去土)半两,大黄(锉,炒)半两,黄连(去须)半两,桑根白皮(锉,炒)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普济方》卷三六○引《傅氏方》: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锉)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甘草(炙)半两,蒺藜子(炒去角)半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半两,续断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夜2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1两,柴胡(去苗)1两,石膏2两,栀子仁3分,赤小豆(生)3两,木通(锉)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14片,同煎取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2两,黄耆(锉)3两,桂(去粗皮)3两,甘草(炙)3两,当归(切,焙)3两,芍药1两,黄精(焙干)1两,黄芩(去黑心)1两,麦门冬(去心,焙)5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2枚(去核),煎至6分,去滓,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方出《圣惠》卷七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五五:地黄汤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盏半,煎至1盏,去滓,不拘时候,稍热分为2服。
《伤寒微旨论》卷下: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自然汁)1升(或末2两重),生藕(自然汁,如无,用小蓟汁)半升(再无,用小蓟末1两),虻虫20个(去足翅,麸炒黄),桃仁半两,蓝叶1握(切,令干作末),水蛭10个(麸炒),干漆半两(炒烟尽),大黄1两(锉如骰子大)。
功能主治:年老及年少气虚弱者患伤寒蓄血。伤寒7-8日以后,两手脉沉迟细微,肤冷,脐下满,或喜或妄,或狂躁,大便实而色黑,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生地黄汤(《此事难知》。方中干漆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下
《普济方》卷八十一引《护命》: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2两(切),甘草(炙,锉)半两,大黄半两,升麻3分,车前子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下朴消末1钱匕,搅匀。食后温服,每日3次。先针舌下两边出血。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3两,甘草(炙)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当归(切,焙)2两,羊肉(去脂,切)3斤。
制法:上6味,前5味锉细。将羊肉用水2斗,煮取汁1斗,去羊肉入诸药,煮取7升,加葱白1把(切),大枣14枚(擘破),再煮取6升,绞去滓。
用法用量:每温服1盏,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2两,黄芩(去黑心)1分半,当归(切,焙)1分半,柏叶1分半,艾叶半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加蒲黄1钱匕.空心、食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切,焙)5两,艾叶2两,黄芩(去黑心)2两,当归(切,焙)2两,地榆4两,伏龙肝3两,柏叶3两,生姜(切,焙)3两,蒲黄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气血虚损,月水不断,绵绵不己。及妇人经血不止,颜色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地黄汤
处方:地黄(锉,炒)1两,当归(切,焙)1两,黄耆(锉)1两,阿胶(炙令燥)1两,艾叶(炒,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1两,泽兰叶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五味子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当归(切,炒)1两,禹余粮(火煅醋淬)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先有所脱血,或醉中房劳伤肝,致使月事不来,血枯燥干。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4两,当归(切,焙)2两,艾叶2两,芎穷3两,阿胶(炒令燥)3两,杜仲(去粗皮,锉,炒)3两,五加皮3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切,焙)1两,牛膝(去苗,锉)3分,芎穷3分,桂(去粗皮)3分,朴消(别研)3分,当归(锉,炒)半两,蒲黄(别研)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5、6月,子下腹中不出。产后5、6日,胎衣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酒各半盏,同煎7分,去滓稍热服,连服3-5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3分,柴胡(去苗)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芎穷3分,肉苁蓉(切,酒洗,焙)1两,黄耆(锉)1两,芍药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直指》卷七:地黄汤
《普济方》卷三六五: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汁1合,射干半两,升麻半两,黄连(去须)半两,芒消半两,白蔹半两,栀子仁半两,大黄半两,甘草1分,当归1分。
用法用量:上将9味锉碎,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下地黄汁,更煎3-5沸,以故帛3片,浸药汁中,交替拓肿上,每日10-20次。再暖用即愈。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准绳·类方》卷五:地黄汤
《鸡峰》卷十: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地黄汤
处方:生地黄1两,芍药1两,升麻1两,木通1两,甘草(炙)1两,大黄(锉,微炒)1两,知母1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黄耆1两半,小麦半升,栝楼根2两,前胡(去芦头)1两半。
制法:如麻豆。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圣济总录》卷六十九: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焙)1两,地骨皮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大黄(湿纸裹煨,锉)1两,玄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当归(切,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藿香(取叶)1两,升麻1两,紫菀(去苗土)1两,桑根白皮(锉)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焙)1两1分,芍药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桂(去粗皮)3分,栝楼实3分,葛根(锉)3分,独活(去芦头)3分,防风(去叉)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外台》卷三引《广济方》:地黄汤
《朱氏集验方》卷一引刘立之《已效方》:地黄汤
方出《圣惠》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地黄汤
制法:上切细。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焙)1两1分,萆薢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干漆(炒烟出)1两,麻黄(去根节)1两,细辛(去苗叶)1两,防风(去叉)1两,羌活(去芦头)1两,当归(切,焙)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切,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柴胡(去苗)1两,射干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半夏(汤洗7遍)3分,麻黄(去根节)3分,紫菀(去苗土)3分,五味子3分,黄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锉)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肺痿咽燥,咳嗽吐脓血,胸胁胀满短气,羸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地黄汤
处方:川芎、黄芩、赤芍、牡蛎、生地、牛膝、陈皮、车前子、甘草、黄耆、人参、滑石、归须、黄连、香附、蜂房、蒲黄(半生半炒)。
各家论述:补按:是方以清热为主。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清上中二焦之热;用滑石、车前之甘淡以清下焦沟读之热;四物之苦温酸寒以凉血养血;人参、耆草之甘温以益气除热;牡蛎、蒲黄之涩以止血;香附、陈皮之辛温苦以行气,兼治脬中之滞血,而蜂蜜之甘寒以滋肺生津,亦清热药中之一小补也。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地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地黄汤
《医学入门》卷八:地黄汤
《慈幼新书》卷六:地黄汤
《本事》卷五:地黄汤
处方:生干地黄2两半,桑白皮(洗净,蜜炙黄)1两,磁石(捣碎,水淘20-30次,去尽赤汁为度)2两,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半两,羌活(去芦)半两,防风(去叉股)半两,黄芩(去皮)半两,木通(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男子20岁,因疮毒后肾经热,有耳听事不真,每心中不快则觉转重,虚鸣疼痛。耳内出脓。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1日2-3次,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生干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阴;桑白皮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磁石气味辛温,入足少阴;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黄芩气味苦寒,入足少阳、阳明;木通气味苦平,入手太阳,能泄丙丁之火;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此因男子少壮发疮毒后,肾经留热,右耳听事不真,心中常怏怏不快,转觉重虚,耳鸣或疼痛,放以重镇之药,苦降之品,佐以辛散升腾,则升降和平,病自减矣。
摘录:《本事》卷五
《竹林女科》卷一:地黄汤
处方:白芍1钱,生地黄1钱,当归身1钱,川芎1线,羌活7分,防风7分,柴胡7分,荆荠穗(炒黑)7分,升麻(炒)7分,甘草7分,黄芩(酒炒)5分,黄连(姜汁炒)5分,黄柏(酒炒)5分,藁本5分,蔓荆子5分,红花1分,细辛1分。
摘录:《竹林女科》卷一
《霉疠新书》:地黄汤
处方:地黄10-15钱,牙皂10-15钱,木瓜10-15钱,独活10-15钱,当归10-15钱,川芎10-15钱,大黄10-15钱,黄芩10-15钱,黄连10-15钱,甘草10-15钱,土茯苓10-15钱。
摘录:《霉疠新书》
《不知医必要》卷二:地黄汤
《普济方》卷三六一:地黄汤
处方: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猪苓、赤获苓、泽泻、甘草、山茵陈各等分。
功能主治:胎受母热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黄,身热,大便秘,小便黄色,多啼不乳。
用法用量:地黄茵陈汤(《幼幼发挥·附方》)。《片玉心书》有木通。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一
《三因》卷八:地黄汤
处方:麦门冬(去心)5两,生地黄(干)5两,人参3两,茯苓3两,芍药3两,萎蕤4两,石膏6两,远志(去心)10两,甘草3两,白术3两。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脉实极。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舌赤,甚则言语不快,色不泽,饮食不为肌肤。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卷八
《医学纲目》卷三十七引《婴孩妙诀》:地黄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