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婴儿脸色发黄

婴儿脸色发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消退。生理性黄疸红互足月儿不超过204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mol/L(15mg/dl)。但个早产红素不到204mol/L(12mg/dl)也......
目录

原因

婴儿脸色发黄病因

(一)病史1、黄疸出现时间24小时出现共同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其次再考虑CMV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呈现黄疸者则血症新生儿肺炎锁、母乳性黄疸等均属可能。

2、黄疸发展迅速新生儿溶血症最最快,其次最血症新生儿炎及锁发展较慢而持久。

3、粪便及尿的色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炎或锁。

4、家族史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炎者应除外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是个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色,重者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不肿大,功能正常,不发生黄疸

5、早产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检查

婴儿脸色发黄的检查诊断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环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一未结红素。但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加诸概述中已提及的各种新生儿红素代谢特点,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鉴别诊断

婴儿脸色发黄易混淆的症状

1)溶血黄疸溶血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型不起的,以母亲型为0、胎儿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型为A、胎儿型为B或AB;母亲型为B、胎儿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型不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型不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要使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道畸起的,以先天性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红素可达10-30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红素又上升。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环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

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一未结红素。但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加诸概述中已提及的各种新生儿红素代谢特点,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缓解方法

婴儿脸色发黄的预防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率、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消毒,备齐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