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脸
基本简介
所谓“面具脸”即面部弥漫性色素沉着、缺乏表情、皱纹减少、唇周出现放射状沟纹、鼻尖锐似鹰钩,张口伸舌受限,这是硬皮病的一种典型表现。此外,患者的肌肉会显得很僵直,有的病人会最先表现在面部肌肉上,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减少,表情呆板,即使自己有意地做表情也显得很僵硬,好像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
拉皮手术如果在手术中损伤了面部神经,可能出现面具脸。除了拉皮手术,其他注射肉毒素、填充玻尿酸等微整形,如果剂量或注射位置掌握得不好,同样可能导致面具脸。
病因分析
1、年龄老化:帕金森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3、遗传易患性。近年在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曾发现a共同核素基因的Alα53THr突变。但以后多次未被证实。
4、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鉴别诊断
1、家族性PD约占10%,为不完全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用DNA印迹技术、PCR和DNA序列分析等,检测α-突触核蛋白基因、Parkin基因突变,易感基因分析如细胞色素P450-2D6基因突变等。
2、Parkinson综合征有明确病因,继发于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和外伤等。
(1)脑炎后Parkinson综合征:20世纪上半叶流行的昏睡性(vonEconomo)脑炎常遗留帕金森综合征,目前罕见。
(2)药物或中毒性Parkinson综合征:神经安定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利血平、胃复安、α-甲基多巴、锂、氟桂嗪等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MPTP、锰尘、CO、二硫化碳中毒或焊接烟尘亦可引起。
(3)动脉硬化性Parkinson综合征:多发性脑梗死偶导致Parkinson综合征,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史,假性球麻痹、病理征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证据。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无病防病)
1、对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及有关基因携带者,有毒化学物品接触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须密切监护随访,定期体检,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防护。
2、加大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有害气体、污水、污物的排放,对有害作业人员应加强劳动防护。
3、改善广大农村及城镇的饮水设施,保护水资源,减少河水、库水、塘水及井水的污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5、重视老年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的防治,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帕金森病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亚临床期长,若能即早开展临床前期诊断技术,如嗅觉机能障碍、PET扫描、线粒体DNA、多巴胺抗体、脑脊液化学、电生理等检查,将亚临床期帕金森病尽早发现,采用神经保护剂(如维生素E、SOD、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神经营养因子、塞利吉林)治疗,可能会延缓整个临床期的过程
2、帕金森病早期,虽然黑质和纹状体神经细胞减少,但多巴胺分泌却代偿性增加,此时脑内多巴胺含量并未明显减少,称代偿期,一般不主张用药物治疗,可以用理疗、医疗体育、太极拳、水疗、按摩、气功、针灸等治疗,以维持日常一般工作和生活,尽量推迟抗震颤麻痹药物应用的时间。但也有人主张早期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以减少并发症,这要因人而异,择优选用。
3、帕金森病失代偿期应使用药物治疗。
三级预防
(延缓病情发展、防止病残、改善生活质量)
1、积极进行非药物如理疗、体疗、针灸、按摩等及中西医药物或手术等综合治疗,以延缓病情发展。
2、重视心理疏导安抚和精神关爱,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紧张激动,以减少肌震颤加重的诱发因素。
3、积极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如吃饭、穿衣、洗漱等。有语言障碍者,可对着镜子努力大声地练习发音。加强关节、肌力活动及劳作训练,尽可能保持肢体运动功能,注意防止摔跤及肢体畸形残废。
4、长期卧床者,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清洁卫生,勤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感染等并发症,帕金森病大部分死于肺部或其他系统如泌尿系统等的感染。注意饮食营养,必要时给予鼻饲,保持大小便通畅。以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
康复锻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