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颅内压增高

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征,是损伤、积水和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压持续在2.0kPa (200mmH20)以上,从而起的相应的综征,称为压增高。压增高会脑疝危象,可使病人因呼吸环衰竭而死亡,因此对压增高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十分重要。颅......
目录

疾病简介

压的成与正常值

颅内压增高颅腔容纳着组织液和液三种容物,当儿童颅缝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的上述三种容物,使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液介于颅腔壁和组织之间,一般以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压力,通过侧卧位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压监护装置,进持续地动态观察。

压的调与代偿

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压和呼吸系密切,收缩期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压稍下降;呼时压力略增,吸时压力稍降。颅压的调除部分依靠颅的静被排挤到颅外环外,要是通过液量的增减来调。当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压不变。相反,当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压。另外,当压增高时,有一部分液被挤人脊髓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压的作用。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液则依据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 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始增高。当颅腔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压增高。

疾病病因

压增高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

颅内压增高

⑴.颅腔容物的体积增大如组织体积增大(水肿)、液增多(积水)、颅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流量增加,使颅容量增多。

⑵.占位性病变使颅空间相对变小如颅肿、脓肿等。

⑶.先天性畸使颅腔的容积变小如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

病理生理

因素

⑴.年龄 婴幼儿及小儿的颅缝未或尚未牢固融压增高可使颅缝裂而相应地增加颅腔容积,从而缓和或延长了病情的进展。老年人由于脑萎缩使颅的代偿空间增多,故病程亦较长。

颅内压增高⑵.病变的扩张速度 当占位性病变时,随着病变的缓慢增长,可以长期不出现压增高症状,一旦由于颅压代偿功能失调,则病情将迅速发展,往往在短期即出现高压危象或脑疝

⑶.病变部位 在颅中线或颅后窝的占位性病变,由于病变容易阻塞环通路而发生梗阻性积水,故压增高症状可早期出现而且严重。颅大静窦附近的占位性病变,由于早期即可压迫静窦,起颅液的回流或液的吸收障碍,使压增高症状亦可早期出现。

⑷.伴发水肿的程度 寄生虫病、脓肿结核肿等由于炎症性反应均可伴有较明显的水肿,故早期即可出现压增高症状

⑸.全身系统性疾病 尿毒症、昏迷、毒血症部感染、酸碱平衡失调等都可起继发性水肿而致压增高。高热往往会加重压增高的程度。

后果

⑴.流量的降低 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1200ml液进人颅,通过管的自动调功能进。正常的灌注压为9.3-12kPa (70-90mmHg)。如果颅压不断增高使灌注压低于5.3kPa(40mmHg)时,管自动调功能失效,流量随之急剧下降,就会造成,甚至出现死亡。

⑵.移位和脑疝

⑶.水肿 压增高可直接影响的代谢和流量从而产生水肿,使的体积增大,进而加重压增高。

⑷.库欣(Cushing)反应 当压增高接近动脉舒张压时,压升高、搏减慢、压增大,继之出现潮式呼吸压下降,搏细弱,最终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而导致死亡。这种变化即称为库欣反应。

⑸.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 部分压增高的病人可首先出现肠道功能的紊乱,出现呕吐十二指肠溃疡和穿孔等。

⑹.神经源性水肿 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鸣,并有大量沫状液。

疾病类型

病因不同,压增高可分为两类:

弥漫性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由于颅腔狭小或实质的体积增大而起,其特点是颅腔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组织无明显移位。临床所见的弥漫性炎、弥漫性水肿、交通性积水等所起的压增高均属于这一类型。

局灶性压增高

因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病变部位压力首先增高,使附近的组织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并把压力传向远处,造成颅各腔隙间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导致脑室脑干及中线结构移位。

据病变发展的快慢不同,压增高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1)急性压增高:见于急性损伤起的颅肿、压性等。其病情发展快,压增高所起的症状和体征严重,生命体征(压、呼吸、搏、体温)变化剧烈。

(2)亚急性压增高:病情发展较快,但没有急性压增高那么紧急,压增高的反应较轻或不明显。亚急性压增高多见于发展较快的颅恶性肿、转移及各种颅炎症等。

(3)慢性压增高:病情发展较慢,可长期无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病情发展时好时坏。多见于生长缓慢的颅良性肿慢性硬膜下肿等。

临床表现

头痛

颅内压增高这是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压的增高而进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呕吐

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神经乳头水肿

这是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此时如果压增高得以解除,往往视力的恢复也并不理想,甚至继续恶化和失明。

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

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终因呼吸环衰竭而死亡。

其他症状和体征

头晕、碎倒,头皮静怒张。在小儿患者可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裂、前自饱满隆起。头颅叩诊时呈破罐声及头皮和眶部浅静扩张。

疾病诊断

通过全面而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认真地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许多颅疾病在压增高之前已有一些局灶性症状与体征,由此可做出初步诊断。应及时地作以下助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颅内压增高CT是诊断占位性病变的首选助检查措施。它不仅能对绝大多数占位性病变做出定位诊断,而且还有助于定性诊断。CT具有无创伤性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

磁共振成像(MRI)

在CT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可进一步MRI检查,以利于确诊。MRI同样也具有无创伤性。

减影管造影(DSA)

不仅使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而且图像清晰,使疾病的检出率提高。

头颅X线摄

压增高时,可见颅骨缝分离,指状压迹增多,鞍质稀疏及蝶鞍扩大等。但单独作为诊断占位性病变的助检查手段现已少用。

椎穿刺

穿测压对占位性病变患者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脑疝,故应当慎重进

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

凡有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志、瞳孔、压、呼吸、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

病因治疗

颅内压增高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若有积水者,可液分流术,压增高已起急性脑病时,应分秒必争进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降低颅压治疗

适用于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常用服的药物有:①氢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②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③ 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④呋塞米(速尿)20-40mg,每日3次;⑤50%甘油盐水溶液60ml,每日2-4次。常用的可供注射的制有:①20%醇250ml.,快速静滴注,每日2-4次;②山梨醇溶液200ml,静滴注,每日2-4次;③呋塞米20-40mg,肉或静注射,每日1-2次。此外,也可采用浓缩2倍的浆100-200ml静注射;20%人清清蛋白20-40ml静注射,对减轻水肿、降低颅压有效。

激素应用

地塞米松5-10mg静肉注射,每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注射,每日1-2次;泼尼松5-10mg服,每日1-3次。

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

有利于降低的新陈代谢率,减少组织的氧耗量,防止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对降低颅压亦起一定作用。

液体外

有颅压监护装置的病例,可脑室缓慢放出液少许,以缓解压增高。

助过度换

的是使体CO2排出。当动脉的CO2分压每下降1mmHg时,可使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压相应下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脸上黑斑

下一篇 颅内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