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焦虑

焦虑指的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属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始意识到自己或身边人焦虑......
目录

焦虑原因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始意识到自己或身边人焦虑的频率越来越高。一项针对2000成年人的调查发现,62%的人认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虑。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5年里对金钱更加焦虑;对变老(40%)、外貌(32%)和职业发展(30%)的担忧也是焦虑要来源。

2019年《健康中国动(2019-2030年)》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标和明确任务,指出“加强理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公众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然而,大多数人始终不把精神理问题当成严重的事。其实,焦虑感爆棚,理压力过大,都会让自己的身深受其害,我们该如何来减少焦虑,降低压力,让自己的生活幸福多一点呢?今天人民健康网就与你聊聊这个话题。

五大原因让人焦虑

1.离不智能手机。在这个数化的时代,全世界的大事都会涌入我们掌中的手机。虽然我们比以往交流得更多,却比以往更孤独。人类需要通过感官进交流——无论是触摸、眼、嗅觉以及其他联系,比如笑,甚至眼泪。这些都在数交流中被忽略了。

2.过着“双重生活”。临床家发现,许多人都过着双重生活:他们一面想要展现出“与他人在一起很快乐”的象,另一面又起门来用饮、暴饮暴食或出轨等式来缓解焦虑。这些人通常是因为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以至于人前人后“分裂”,焦虑挥之不去。

3.对健康的担忧。人们对健康的忧虑越来越普遍了。这一面反映了我们对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但也可能会让我们患上“疑病症”。医院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在检查结果还没出来前,就怀疑自己有很严重的问题。例如,排便习惯改变、进食后胀或者体重减轻,就觉得自己可能得了肠癌。

4.“看起来更完美”让人压力大。1/3的人表示,外貌象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和真人秀文化的世界里。这样的文化使得“普通人”都想变成公众眼中的偶像,人们对外表越来越注。很多人由于“比上不足”而厌恶自己的外,成为焦虑源。社交媒体也助长了这种焦虑和专注。

5.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一项调查发现,焦虑症患者的症状从22岁始,在32岁左右达到峰值。这符美国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人们在二三十岁时面临双重压力,即亲密感与孤独感。人们需要找到适的伴侣,但又担无法很好地系导致孤单终老。

焦虑分类

现实性焦虑

焦虑病理焦虑不同,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因此,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为反应式。

病理焦虑

病理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以上概念包括了以下基本特点:

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

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

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

④表现自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

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

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现实的适应因此而受影响。

病理性焦虑介绍

临床表现

(一)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症状特点是自发出现的,反复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急性焦虑发作,伴有明显的濒死感。典型的惊恐发作的临床症状有:

1﹒惊恐发作精神症状焦虑

首次发作常常是突然的、自发的出现。典型的惊恐发作精神体验有三种表现:

(1)濒死感:常常为惊恐发作的特征症状。患者突然产生胸闷、胸部压迫感、窒息感,不能自呼吸的恐惧紧张感,甚至感到死亡将至而呼喊,常常不由自地奔向窗户,推门窗,让空进入胸腔。

(2)失去控制感:有的表现为极度的精神紧张,有即将失去控制的焦虑或将变得疯狂的恐惧。

(3)精神崩溃感:部分患者体验到无法控制的精神崩溃的来临。

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有过这种发作的患者都对再次发作有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2﹒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要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临床常见的包括:

环系统:跳加快、心悸心慌出汗;

呼吸系统:胸部压迫感、气短胸痛不适、部堵塞感;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身体飘浮、眩晕、发热或发冷感、麻木、皮肤刺痛感、震颤

其他: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感觉等。

本病常突然发作,10~30分钟症状迅速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突然终止。发作极少超过一小时。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是以慢性的、弥性的对一些生活情景的不现实的过度担紧张为特征。常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及运动性不安等。但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或危险所起,其紧张的程度与现实事件不相称。

临床表现要有三组症状精神焦虑,躯体性焦虑和运动性不安。

1﹒精神焦虑

表现为对日常琐事的过度和持久的不安、担焦虑的痛苦在精神上体验为对一些指向未来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过度的担、害怕,或担灾难、意外或不可控制的事件发生,如担家人患病,小孩发生意外,工作上的失误,很小的济问题,人际系等,又称之为预期性焦虑容可以变化不定。精神焦虑可同时伴有睡眠的改变、失眠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烦躁不安等。

2﹒躯体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植物焦虑要表现为自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可表现手出汗、恶心心慌率加快、口干部不适、异物感、腹泻、多汗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勃起不能、性欲冷淡;神经系统症状耳鸣视物模糊周身不适、刺痛感、头晕及“晕厥”感。

3﹒神经肉及运动性不安症状

运动面的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震颤、身体发抖、坐立不安、无的活动增多、易激惹、发怒、为的控制力减弱等。焦虑病人的外观可见到表情紧张、痛苦、双眉紧锁、姿势僵硬不自然,可伴有震颤皮肤苍白,多汗。小动作增多,不能静坐,往复徘徊。个病人有口吃,或原有口吃加重。肉紧张症状表现头挤压性疼痛、以枕为,肩疼痛、僵硬感、动作困难。睡眠障碍常以入睡困难,上床后忧虑重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可有噩梦,大汗,恐惧。次日起床后头昏沉。

治疗

常用的法有药物治疗和理治疗。对伴有惊恐障碍的焦虑症患者,以较快地改善和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和各种躯体不适感为首要的。

(1)药物治疗:

①抗焦虑中苯二氮类最常用,常用硝西泮1~2 mg或阿普唑仑0.4~0.8 mg,每日1~2次,注或服,因该药具有成瘾性,增加或减少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

②三环类抗抑郁:如丙米嗪、氯米帕明对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均有效,两药量均为每次25 mg,每日1~3次,每3天增加25 mg,一般治疗量为150~300 mg,有睡眠障碍的可改用阿米替林

③5‐T H再摄取抑制氟西汀,每次量20~40 mg,日服1次。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林等亦可选用。

(2)理治疗:解释性理治疗、放松治疗、为治疗、认知疗法及催眠疗法可以选用。焦虑大部分人都伴有失眠,由于失眠又加重了焦虑理,这也给理治疗增加了难度。

预后

广泛性焦虑起病缓慢,病程多迁延,长期随访41%~50%的病例痊愈好转。惊恐障碍患者大约有30%~40%症状消失,约50%的患者有轻度症状,10%~20%有明显的症状,预后欠佳。

预防焦虑

三类人更需要注并预防理问题:

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临多种危机,容易出现各种理、情绪和为问题。这一阶段的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我国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0%,突出表现为人际系、情绪稳定性和习适应面的问题。成年早期的犯罪、瘾、吸毒、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的5~10倍。

女性。因为拥有细腻的思,女性比男性想得更多,她们的烦恼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过度迁就、顾虑重重和过分依赖的女性。与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征及焦虑症。

老年人。到了老年期,人的器官始老化,功能出现衰退,各种躯体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精神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其他的还有老年期谵妄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在社区居住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型抑郁症患病率为1%~5%,70~8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一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常出现于慢性躯体疾病、认知损害和功能障碍之后,存在高自杀险,给患者、家带来巨大痛苦。

不喜变动的人幸福感高

美国科家一项新研究给喜欢畅想未来、求新图变的人一则提示-期望自己在未来10年里维持现状、不喜变动的人,生活中的幸福感才更强。

美国加州大洛杉矶分校的约瑟夫·雷夫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4963参试者展了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始时,研究人员让参试者对自己未来10年中的地位、财富、健康等的变化给出预期,并于10年后评估参试者的生活满意度。分析发现,预估自己没有太大变动的参试者,10年后幸福指数最高;而那些期望在10年变得更好或更糟的人,生活满意度都会降低。研究结论发表在美国《社会与人格科》杂志上。

雷夫博士表示,善于感知“未来自我”与“现在自我”的相似性,提升了人们的延迟满足感(指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有助长期的生活规划和积极努力,包括有计划地储蓄、注自身健康等。当然,如果人们能对未来的自我修养做出一些乐观的预测(比如“将来会更富有同情和智慧”),那么他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

运动是情的“兴奋

国家二级理咨询师、广东爱家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表示,神经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中一种化物质——啡肽的分泌,它能使人的身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啡肽又称为安多芬,是一种大脑分泌的类吗啡激素。之所以称作“啡”,是指体产生的类吗啡物质的意思,它能产生跟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痛、让人欣快的作用,相当于天然镇痛。从功能上讲,啡肽除了能够缓解疼痛,还能调整不良情绪,使人身愉悦,抵抗哀伤;还能改善失眠;调动神经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振奋精神,激发创造力和改善工作效率。很多人在情不好的时候不愿动,但躺着瞎想会让你的情更糟,建议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更要动起来。

那多大的运动量适呢?饭后步能不能有效果?其实,并非所有运动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才能刺激啡肽分泌,比如登山、篮球、羽毛球、跑步等,坚持30分钟以上即可。从这个角度讲,饭后的步也许更多是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如果想要改善情绪,还需要安排强度更高一些的运动。但运动锻炼也不是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过于密集和高强度的运动反而会导致更多的焦虑、更高的神经紧张度。建议每两天一次的运动频率为宜,每次运动不宜超过90分钟。以前缺乏运动或不宜进高强度运动的人可以选择快步走的式,从每天15分钟,坚持一周后增加到20分钟、半小时,序渐进,让身体慢慢适应,直到流汗的程度为宜。

马健文建议。即使没有情绪理问题,也应养成运动的习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压力,这些压力对我们理状态的影响是潜在的,很难被察觉到。定期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每天积压的负面情绪,及时疏导。

理有压力 这些招应对

一旦发现理问题,不能“无为而治”、一味忍着,需要积极应对。一般说来,出现理不适,首先可以通过以下法自我调

正确面对压力。遇到挫折时,转移注意力,暂时抛烦恼,先做喜欢做的事。等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

以独特的式适应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有你的彩,我有我的自豪。立足点不一样,闪光点也不一样。要敢于以自己独特的式适应社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会宣泄。不顺、不如意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式来宣泄不愉快情绪,切忌压抑负面情绪。

用积极的式与人沟通。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善意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更不要随意猜测人,必要时会妥协,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一旦觉得自己理压力过大,自我调适无效,就应积极求助于专业人员。

当我们在面对焦虑、压力时,其实解决之道还有很多,如深呼吸、冥想、与人倾诉等,会放下,会宣泄,会给自己的生活加一点光,让自己的生活从此幸福一点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紧张性头晕

下一篇 绝经期面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