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朱砂菌

朱砂菌,中药。为多孔菌科真菌红栓菌Trametescinnabarina(Jacp.)Fr.及血红栓菌Trametescinnabarina(Jacp.)Fr.var.sanguinea(L.exFr.)Pilat的子实体。红栓菌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血红栓菌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具有解毒除湿,止之功效。用于痢疾......
目录

简介

朱砂菌

橘皮蕈、胭脂、胭脂栓菌

汉语拼音:zhu sha ju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1.红栓菌 Trametes cinnabarina (Jacp.) Fr.[Polyporus cinnabarinus Jacp.ex Fr.; Boletus cinnabarinus Jacp.]

2.Trametes cinnabarina (Jacp.) Fr.var. san-guinea(L.ex Fr.) Pilat[Polystictus sanguineus Fr.]

中药化成分:

1.红栓菌 含朱红菌酸(cnnabarinic acid),朱红菌素(cinnabarine),朱红栓菌素(tramesanguin)等。

2.血红栓菌:含血红栓菌素(pycnosanguine),朱红菌素(cinnabarine)和4个吩恶嗪-3-酮类(phenoxazin-3-ones),4-羟甲基喹啉(4-hydroxymethylquinoline),注游离糖,糖醇及有机酸等。

功效:解毒除湿;止

:吴林息园《吴蕈谱》载:“橘皮蕈,红如橘皮,味亦带辣。”即指多孔菌科栓菌属红栓菌,而其变种外及生境分布与正种基本相同,因此也应当包括其变种血红栓菌。

科属分类: 多孔菌科

治:痢疾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疮疖;痒疹;伤

生态环境:

1.生于多种阔树腐木上,偶生于针树上。

2.生于阔树腐木上,偶生于针树上。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干备用。

功效分类:解毒除湿药;

性味:微辛;涩;性温。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红栓菌及血红栓菌的子实体。

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外

出处:《中华本草》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形态

1.红栓菌 子实体侧生无柄,木栓质,单生至覆瓦状叠生生,偶有半平伏而反卷。菌盖半扇形,(4-10)cm ×(4-15)cm,厚0.5-0.2cm,干后变硬,盖面朱红色,有细软之短绒毛至无毛,粗糙,无环纹,后期稍平滑,橙红色、污红渐褪至淡红色或淡红褐色;盖缘薄或稍钝,全缘。菌肉淡红色至橙红色,木栓质,厚1-1.5mm。菌管与菌肉同色,菌管长4-9mm;管朱红色、橙红色暗红色,后期呈黑色,管至多角,每1mm间2-4个。孢子,无色至淡黄色,平滑,(5-7)μm×(2-4)μm.

2.血红栓菌 子实体木栓质,与红栓菌极相似.唯菌盖厚度在5mm以下,盖面血红色,后褪至白色,常有浓淡相间的环纹.管暗红色,管小,,每1mm间6-8个。孢子无色,长,稍弯,(7-8)μm×(2.5-3)μm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