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瞳孔
疾病概要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表现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病变使光反射径路受损。经典病因为神经梅毒如脊髓痨,有资料显示,Edinger-Wesrphal核区其他病变如多发性硬化更常见。
发病原因
病理变化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表现为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瞳孔的缩小。由此可以看出支配捷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神经纤维并非相同,此病为支配瞳孔括约肌的神经核团病变,而支配支配捷状肌的纤维正常(捷状肌收缩可引起瞳孔的轻微缩小,使调节反射中瞳孔的缩小得以完成)。本病多见于神经梅毒如脊髓痨,目前EW核区其它病变如多发性硬化更常见。
疾病检查
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阿罗瞳孔除见于神经梅毒外,尚可见于其它疾病,谓之假性ArgyllRobertson氏综合征。表现为受累瞳孔扩大(80%为单侧),光反应消失或迟缓,会聚反应受累轻,偶见受累瞳孔于缓慢收缩后可较正常瞳孔小。常见病因有,影响到中脑的外伤;眼球或眼窝部外伤;中脑被盖部肿瘤,如四叠体、松果体、第三脑室、导水管部的肿瘤;脑血管病(中脑部软化灶)和多发性硬化等。在这种情况下,除有阿罗氏瞳孔外,往往伴有垂直凝视麻痹及其它眼外肌麻痹。
治疗方法
根据疾病检查、诊断,临床采取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关疾病
梅毒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涉及全身多种脏器,并且不同的疾病阶段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眼部的任何结构都可以被梅毒侵犯,导致相应的疾病。只要能早期做出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梅毒性眼病的预后一般很好。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易与艾滋病(HIV)并发而造成的低免疫应答,往往使临床医师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延误病情。所以,作为一名眼科医师有必要对梅毒在眼部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了解,以避免工作中误诊误治发生。
1梅毒在眼部的临床表现根据传染途径的不同,梅毒可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又可分为早期先天性梅毒(年龄小于2岁)和晚期先天性梅毒(年龄大于2岁);后天性梅毒也可分为早期(病期在2a以内,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和晚期(病期在2a以上,即三期梅毒)。各型各期均可发生眼部病变,现按病变部位分述如下。1.1梅毒性角膜基质炎梅毒在角膜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梅毒性角膜基质炎,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2大类。抗生素问世之前,非溃疡性角膜基质炎是先天性梅毒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病于5~20岁;近年来,随着先天性梅毒的减少,后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数目相对增...
冈比亚梅毒性眼病的临床特点(附19例报告)援冈比亚医疗队王穗荣梅毒性眼病近年来在我国眼科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本人在援冈比亚医疗队工作中所诊治的19例梅毒性眼科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例中,男17例,女2例,年龄为25~68岁,平均年龄46.5岁。双眼4例,单眼13例,右眼8例,左眼5例。发生部位:角膜19例,虹膜睫状体8例,脉络膜11例,视神经6例。二、临床特点分为4组第1组:男性,35岁。因左眼角膜穿孔误诊为右眼交感性眼炎而作左眼球摘除术(该国无条件作病理检查)。
术前检查:视力左眼眼前手动、右眼眼前指数,左眼混合充血,角膜中央穿孔,角膜毛玻璃样,间有不规则透亮区,前房消失。右眼角膜深层可见灰白色沉着物,角膜混浊呈针尖样连成不规则条状,周围还有弥散的浸润,玻璃体混浊。眼底:视乳头色淡,界清,血管均细,视网膜灰暗,有灰白色和色素斑,无水肿和出血。术后按交感性眼炎治疗半年后,右眼病变未见改善,作实验室检查:VDRL(+)*,而诊断为:梅毒性视神经炎,梅毒性角膜炎,改为抗梅毒治疗。一年多后视力及眼部情况仍未见改善,角膜实质层病变未见消失。第2组:5例......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