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鼻衂

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型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衂、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休克而死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类及猪是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一)传染源 要为野和猪。黑线姬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要携带波摩那群,为洪水型钩体并流要传染......
目录

病因

(一)传染源 要为野和猪。黑线姬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要携带波摩那群,为洪水型钩体并流要传染源。自然界虽有多种动物可感染和携带钩端螺旋体,但在本病流中的意义不大,仅为一般储存宿。钩体患者尿中虽有钩体排出,但数量很少,迄今尚未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故人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很小。

(二)传播途径 钩体病传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类感染除极个来自实验室感染外,均来自接触受染动物排出到环境中的钩体所致。在秋收季,野群集田间觅食。其中病将钩体的尿液排出污染田水和土壤,农民赤足下田劳作,钩体即可侵入手足皮肤细微破损处造成感染。在雨季和洪水季,由猪粪便外溢广泛污染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后,常起感染流。其他传播途径包括渔民捕时接触疫水,涉水游泳,矿工及下水道工人作业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持久的同型免疫力,但不同型间无交叉免疫。新人疫区的人易感性高,且易于发展为重型。

(四)流特征 由于钩体在外界存活需适当温度及湿度,其感染的式需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使本病的流具有明显的季性、地区性、流性和一定的职业性。我国多数地区钩体并发生和流集中于多雨温暖的下求季。在南产稻区,常在收割季短期突发大量病例,成为局部流或大流。洪水型的发生亦集中在暴雨发生洪水后,短期出现成批病例流。在非流时期,则多为发病例。此时,除临床较易漏诊和误诊外,亦常低估流的实际情况。国外自70年代后,钩体病明显的从职业性接触转向野外活动偶然接触,年龄亦以儿童为的倾向。但仍将农民、牧民、屠宰工人、下水道工人、打猎者等列为易感人群。此外,钩体并流中的临床类型亦有明显变化。如在50—60年代,流中的严重类型以黄疸型为。而70年代在我国南各省、韩国、波多黎各等国外有的钩体流报道中,则均以严重型致死的病例最突出。

诊断

1.疑似病例

①起病前3 周在流地区与疫水或猪、尿及其污染物有接触史;

②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头痛痛,腓肠痛,乏力,结膜明显充但不痛,全身淋巴结肿大。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任何一组症状者:

黄疸及皮肤、粘膜、脏出

症状

肾炎症状(痛、蛋白尿);

肠道症状休克。病原检验获阳性结果。

鉴别

潜伏期2~20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Edward和Domm将钩体病分为第一期(即血症期)、第二期(即免疫反应期)。国曹氏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种分期对指导临床实践、特是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 多在起病后3天,本期突出的表现是:

1.发热 多数病人起病急骤,伴畏寒寒战。体温短期可高达39℃左右。常见弛张热,有时也可稽留热,少数间歇热。

2.头痛较为突出,全身痛,尤以腓肠或颈大腿及胸等部位常见。

3.全身乏力,特是腿软较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压痛,双侧偶也可单侧,程度不一。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走路,拒

6.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多见于沟,腋窝淋巴结。多为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发炎,亦不化脓。

本期还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咽痛咳嗽部充,扁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肿大,倾向。极少数病人有中毒精神症状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弥漫性出黄疸、皮肤粘膜广泛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功能不全、炎等。

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型、黄疸型、型和膜炎型等的要依据。

1.流感伤寒型 多数患者以全身症状为特征。起病急骤,发冷,发热(38~39℃)头痛,眼结膜充,全身痛尤以腓肠为显著,并有鼻塞咽痛咳嗽等。临床表现类以性感冒、上呼吸感染或伤寒。无黄疸,也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液正常,无明显病变。是早期钩体血症症状的继续。自然病程5~10天。也有少数严重病人,有消化道、皮肤、阴道等处出;部分严重病人以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可有压或休克表现。

2.型 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咯血据胸部X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功能表现,临床上可分普通出型与弥漫性出型。

⑴普通型:临床与钩体血症类似,伴有不同程度咯血,胸部体征不显,X显示轻度部病变(部纹理增加),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转为弥漫性出型。

弥漫性出型(大出型):在钩体侵入人体后,过潜伏期和短暂的感染早期后的2~3天,突然出现面部苍白,以后率和呼吸增快,心慌烦躁不安,最后进入环与呼吸功能衰竭。双布满湿罗音,咯血性加剧,但也可无咯血要为广泛的溢血,是近年来无黄疸型钩体病起死亡的常见原因。X显示双广泛弥漫性点状软化阴影。病人在临终时大量鲜涌出,直至死亡。如能及时应用青霉素和氢化考的松治疗,多数患者可获转机,3~5天自觉症状改善,体征亦迅速缓解,部病灶多在2~4天可完全消。据华西医科大对本型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毒物质的超敏反应。其理由是:①临床上来势猛,恢复也迅速,部病灶消失快,没有管破裂现象。提示大出为充瘀血溢血的严重后果;②激素治疗有特效;③凝机制正常,没有DIC现象,不需要抗凝治疗。

本型尚可分下述三期,但三期并非然分。①先兆期:患者面色苍白(个也可潮红),心慌烦躁。呼吸、率进性加快,部逐渐出现罗音,可有咯血,X线胸呈纹理增多,在点状阴影或小。②出期:如未及时治疗,可在短期面色转极度苍白或青灰发绀心慌烦躁加重,呼吸、率显著加快,第一音减弱或呈奔马律,双湿罗音逐渐增多,咯血不断,X线胸状阴影扩大且大状融。③垂危期:若未能有效地控制上述症状,患者可在短期(1~3小时左右)病情迅速进展,由烦躁不安转入昏迷鸣,呼吸不整,极度发绀,大连续不断地从涌出(呈沫状),率减慢,最后呼吸停止。

3.黄疸型 原称外耳病,多由黄疸清型钩体起。临床以黄疸,病死率较高。本型可分为3期,即血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衂、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时同时出现大出,但不知无黄疸型的大出急剧凶险。本型的肝脏脏损害是要的,高红素血症,一般总红素超过正常5倍以上,而AST很少超过5倍以上。70%~80%的病例累及脏,脏变化轻重不一,轻者为蛋白尿血尿、少量白细胞及管型。病期10天左右即趋正常。严重者发生功能不全、少尿无尿、酸中毒尿毒症昏迷,甚至死亡。功能衰竭是黄疸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本型20%~30%的病例尚可出现膜刺激症状

4.功能衰竭型 临床症状脏损害较突出,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尿闭,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酸中毒。氮质血症一般在病期第3天始,7~9日达高峰,3周后恢复正常。本型无黄疸,故易与黄疸型的功能衰竭鉴。严重病例可因功能衰竭而死亡。

5.炎型 在发型无菌性膜炎病例中,钩体病膜炎型约占5%~13%.临床上以炎或膜炎症状为特征,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呕吐、腓肠痛、腹泻烦躁不安、志不清、项强直和阳性的克氏征等。在免疫期前液中细胞数可以不高,一般10~几百/mm3,偶尔可达1000/mm3;蛋白反应呈弱阳性;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临床上类似于无菌性膜炎。

(三)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病人退热后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1.后发热 在第1次发热消退后1~5天,发热再现,一般在38~38.5℃,半数病人伴有周围嗜酸粒细胞增高,无论用药与否,发热均在1~3天消退。极个病人可出现第3次发热(大约起病后18天左右),3~5天自然退清。

2.眼后发症 多见于北,可能与波摩拿型有。常发生病后1周至1月,以葡萄膜炎、虹膜状体炎、膜炎为常见,巩膜表层炎、球后神经炎、下班体混浊等也有发生。

3.神经系统后发症

⑴反应性膜炎 少数患者在后发热同时伴有膜炎症状,但液检查正常,不治也可自愈。

塞性动脉炎 又称烟雾病,见于钩体波摩那型病例,是钩体病神经系统中最常见和最严重并发症之一。1961年首先由Takeuchi报道,我国自1958年以来是湖北、广东浙江等流地区的农村儿童和青壮年中发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动脉炎。1973年明确由钩体感染起。发病率约占钩体病的0.57%~6.45%.15岁以下儿童占90%,余为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发病高峰较当地钩体病流行迟1个多季度,即10~12月,最长为病后9个月出现症状。表现为偏瘫、失语、多次反复短暂肢体瘫痪管造影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有狭窄,多数在基底有一特异的管网。尸检组织中偶可找到钩体,预后较差。

除上述神经系统后发症外,尚有周围神经受损、脊髓损害的报道。

4.胫前热 极少数病人的两侧胫前皮肤于恢复期出现结样红斑,伴发热,2周左右消退。与免疫反应有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钩体病为人畜共换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而控制传染源难度较大。一般以加强田间灭,家畜(要为猪)粪尿的管理为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要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具的应用,流环境的改造以及减少和不必要的疫水接触。

3.预防接种及化预防 钩体菌苗在每年流前半月到1月始接种,前后注射2次,相隔半月。第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ml,当年保护率可达95%。化预防采用多西环素200mg,在接触疫水期间每周服1次,亦可有80%以上的保护率。 实验室以外接触可能感染钩体者,给与多西环素200mg,或注射青霉素2-3天,可预防发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栀子花根

下一篇 鼻腔前部出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