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栉叶蒿

栉叶蒿头状花序卵形,长3—4毫米,直径2.5—3毫米,3至数个于分枝排成稀疏的穗状,生于壤质或粘壤质土壤上。要治于头痛头晕。一(或多?)年生草本。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直立,高12-40厘米,常带淡紫色,多少被稠密的白色绢毛。,栉齿状羽状全裂,裂线状钻,单一或有1-2同的小齿,无毛,有时具腺点,无柄,羽轴向基部逐渐膨大,下部和中部长1.5-3厘米,宽0.5-1厘......
目录

形态特征

一(或多?)年生草本。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直立,高12-40厘米,常带淡紫色,多少被稠密的白色绢毛。,栉齿状羽状全裂,裂线状钻,单一或有1-2同的小齿,无毛,有时具腺点,无柄,羽轴向基部逐渐膨大,下部和中部长1.5-3厘米,宽0.5-1厘米,或更小,长0.3-0.5(1)厘米,上部和花序下的变短小。头状花序无梗或几无梗,卵形或狭卵形,长3-4 (5)毫米,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腋,多数头状花序在小中上部排成多少紧密的穗状或狭锥状花序总苞卵形,无毛,草质,有宽的膜质边缘,外层稍短,有时上半部质化;层较狭。边缘的雌性3-4个,能育,花冠管状全缘;中两性,9-16个,有4-8个着生于花托下部,能育,其余着生于花托部的不育,全部两性花冠5裂,有时带红色瘦果,长1.2-1.5毫米,深褐色,具细沟纹,在花托下部排成一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荒漠、河谷砾石地及山坡荒地。生于壤质或粘壤质土壤上。

分布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蒙古、苏联中亚地区及东西伯利亚也有。

主要价值

栉叶蒿【中药齿

【蒙药】 乌哈日一希鲁黑(《四部医典》)

】 恶臭蒿、粘蒿、桑泽

】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菊科]

【产地产量】 产蒙古各地。产量极大。

【入药部分】 地上部分入药。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除去及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

性味功能】 中药味微苦、涩,性。清,消炎止痛。

蒙药味苦、辛,性凉、钝、稀。平息“协日”,解毒,利,杀虫。

治】 中药治急性黄疸炎,头痛头晕

蒙药治口苦黄疸发热胆热症,“协日”头痛,不思饮食,上吐下泻。

【用量用法】 中药3—5克,水服,或研末冲服

蒙药入或汤

本种提示

本种多变异。西藏察雅县烟多的两张标本,可能是多年生植物,基部有多数分枝仅长0.3-0.5(1)厘米,头状花序卵形,长0.3-0.4厘米,无梗,曾被视为不同的种[N.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var. yunnanensis Pamp. in Nuov. Giorn. Bot. Ital. n. s. 34: 684. 1927.——A. yunanensis (Pamp.) Krasch. in Mater. Hist. Fl. et Veg. USSR 3: 126. 1958; Poljak. in Fl. URSS 25; 638. 1961. in notal。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以及青海囊谦的几张标本为明显的一年生植物分枝或基部2-3分枝分枝直立,仅基部上升;头状花序无梗,1-数个集生于上部腋,组成紧密有穗状花序;外层总苞1-3个有时在上半部呈状,曾被视为另一种(N. tibetica Y. R. Ling,植物分类报18(1): 88. 1980.) 。

本种分布广,变异大。上述两种变异式样,显然是由于特殊的生境或居住条件的干旱所起的生态型变异,而且在分布上并没有占据作为种所固有的特定的地理区域。因此,不应单立为独立的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梓叶

下一篇 鼻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