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梓白皮

梓白皮白皮呈块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厘米,宽2~3厘米,厚3~5毫米,皮多呈卷状。外表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落的痕迹,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落;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有纤维(即皮层皮部纤维),撕之不易成薄。以皮块大、厚实、色黄者为佳。【药梓白皮】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白皮、土杜促【汉语拼音】zi bai pi【英......
目录

基本资料

【药梓白皮

】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白皮、土杜促

【汉语拼音】zi bai pi

【英文】Root-bark of Ovate Catalpa

归经】归

【功效】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

【科属分类】紫葳科

【拉丁文】Cortex Catalpae Ovatae.

治】热本中疾,吐逆反,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录。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 瘙痒日华子。温病复感,变为时珍。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河谷,湿土壤,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

性味】味苦;性

【药材基源】为 紫葳科植物梓的皮或树的皮部

【用法用量】服: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水洗

【出处】《 中华本草》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足阳明。"

家论述】《 本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伤寒饮,变为者,汁饮之,取其湿下泄也。"

【宜忌】胃虚者慎用或用。

【诸论】梓皮苦,能利太阳、阳明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伤寒饮,变为者,汁饮之,取其湿下泄也逢原。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①《 本》:"热,去三虫。"

②《 录》:"疗中疾。""吐逆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之,并封薄、。"

③《 日华子本草》:"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④《 纲》:"治温病复感,变为汁饮之。"

植物形态

梓(《本》),又:木王(《 埤雅》),、河、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褐色纵裂;幼常带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单叶对生或常3枚轮生,稀互生,具柄,阔卵形至近,长14~24厘米,宽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状3泼裂,裂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全缘,上面暗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掌状5出,常带紫色腋及叶片基部常具紫色斑点状的腺体,柄长9~17厘米,带暗紫色。花序生;花序轴及分枝披疏毛或无毛;花萼2裂, 裂卵形绿色紫色花冠白色,具数紫色斑点,2,前2裂,后3裂,裂边缘成。极不规则波状雄蕊5,仅2枚完全发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长20~30厘米。熟时深褐色种子扁平,长,长约5毫米,两端簇生白色长软毛。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的木材(梓木)、(梓叶)、果实(梓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选方介绍

梓白皮图册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连轺二两(连翘),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以潦水一斗,先麻黄再沸,去上沫,诸药,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②治伤寒及时温病头痛壮热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去滓,一服八,三服。(《补缺肘后》)

③治脏炎浮肿:梓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服。(《四川中药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鼻甲萎缩

下一篇 鼻端形态不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