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形态特征
叶对生,有短柄或无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12cm,宽0.4~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锐锯,有缘毛,上面密被刚毛状硬毛,下面脉上被刚毛状硬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每轮有6~10花;苞片披针形,有缘毛;花萼钟形,5齿;花冠白色,不明显2唇形,上唇近圆形,下唇3裂,外面有腺齿;花冠白色,不明显2唇形,上唇近圆形,下唇3裂,外面有腺点;前对雄蕊能育,后对雄蕊退化为棒状。小坚果倒卵圆状三棱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入药部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禁/宜人群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喷水稍润,切段晒干。
地理分布
药用价值
鉴别
性状鉴别
(1)地笋 茎呈方形,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cm,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节明显,节间长2-11cm;质脆,易折断,髓部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有棕色腺点。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气微,味淡。
以质嫩、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1)地笋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有少数非腺毛,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非腺毛,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非腺毛1-5细胞,表面隐现疣状突起,长75-360μm,叶脉上的毛长可达520μm,基部细胞较宽,直径32-80μm,并有少数腺毛,腺头1-2细胞,直径16-28μm,柄单细胞。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腺鳞较多,头部直径55-80μm,6-8细胞,亦有少数单细胞头腺毛,叶脉上非腺毛较多,长80-52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气孔直轴式。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长方形,角质层有纹理;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腺鳞头部直径角质层有纹理;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腺鳞头部直径56-60μm,6-8细胞。气孔稀少。偶见非腺毛。
(2)毛叶地笋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较多,1-5细胞,长45-495μ,基部直径32-50μm,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并有腺毛。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腺毛较多,主脉及侧脉上均有众多非腺毛,3-6细胞,长62-600μm;腺鳞头部直径64-72μm。气孔直轴式。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角质层隐现纹理。有腺毛及腺鳞。单细胞非腺毛长20-28μm,茎的棱处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长可达750μm,表面亦有疣状突起。
化学成分
1.葡萄糖(glucose),半服糖(galactose),泽兰糖(lycopose),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虫漆蜡(laccero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3]。
附方
①治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痛,日就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泽兰叶三两,当归、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泽兰汤)
②治经闭腹痛:泽兰、铁刺菱各三钱,马鞭草、益母草各五钱,土牛膝一钱。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③治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酸汤下。(《随身备急方》)
④治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1.《纲目》:兰草走气道,泽兰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雷斅言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正合二兰主治。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泽兰、白芷之气芳香,通乎肺也。
2.《本草经疏》:泽兰,苦能泄热,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温通营血。佐以益脾土之药,而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日华子》《药性论》总其泄热和血,行而带补之能也。
3.《本草通玄》: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
4.《本经逢原》:泽兰,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症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主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5.《本草求真》:泽兰,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症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6.《本草正义》:泽兰,产下湿大泽之旁,本与兰草相似,故主治亦颇相近。《本经》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本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权谓治产后腹痛,固苦温行瘀之功,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赢,妇人沥血腰痛,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当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
7.《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10.《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赢,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11.《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12.《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13.《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栽培方法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
栽培技术
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色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cm长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种量750-900kg。
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温度播种后,约10d左右出苗。每1hm2播种量3.75kg。
田间管理
幼勒期注意除草、松土。当苗高30cm,封垄以后,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时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后,都应进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用硫酸铵每1hm2 225-300kg。种植2-3年后,植株丛生,应行翻栽。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衣粉,喷雾防治。虫害有尺蠖,6、7月发生,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紫苏野螟。幼虫为害叶部,北京于7-9月间出现,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