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耳流脓

流脓也称为耳漏,为病常见症状流脓时、应注意脓的性质、多少及有无臭味等以作鉴外耳道炎时,可有水样分泌物。外耳道溢液与以下疾病有。 1.外耳疾病: 急性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外耳道疖、外耳道霉菌病,以及继发于外耳脂瘤外耳耵聍栓、外耳道异物的外耳道炎症。外耳道的良性(如乳头状)及恶性肿也可外耳道溢液。 2.中耳疾病: 大疱性鼓膜炎、急性化脓性中耳鼓膜穿孔后、各种类型的慢性......
目录

病因

外耳道溢液与以下疾病有

1.外耳疾病:

急性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外耳道疖、外耳道霉菌病,以及继发于外耳脂瘤外耳耵聍栓、外耳道异物的外耳道炎症。外耳道的良性(如乳头状)及恶性肿也可外耳道溢液。

2.中耳疾病:

大疱性鼓膜炎、急性化脓性中耳鼓膜穿孔后、各种类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核、中耳癌等。

3.其他疾病:

耳漏外耳道的瘘管等。

诊断

1.询问病史:

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疖往往先有耳痛,然后出现溢液,耳痛剧烈,呈持续性,外耳道疖在脓液流出后耳痛减轻;如有耳痒而没有耳痛,多为外耳湿疹;耳漏多有头颅外伤或手术病史;先有耳痛发热,后有外道流脓,应考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间歇性、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外道流脓伴有听力下降,则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癌常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出现分泌物中带耳聋加重,并伴有耳痛面瘫

表现。

2.查体:

注意观察分泌物的性状、色、气味。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混有液,多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疖;耳漏为持续性的、无色透明水样液体,混有液时可呈淡红色但不凝固;脂瘤中耳炎脓液量少但有奇臭;结核性中耳乳突炎的分泌物有特殊腥臭味。同时注意外耳是否有异物、耵聍栓、脂瘤、新生物,皮肤是否充肿胀,有没有瘘管鼓膜有无大疱、穿孔,鼓室有无肿物、脂瘤,乳突区是否有红肿、压痛。

3.实验室检查:

如疑有中耳乳突病变应X线或CT检查;怀疑耳漏应检查液体的糖含量并进颅底X线检查;如发现中耳有新生物应及早进活检。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鉴别

外耳道溢液应与"油状耵聍"相鉴,后者系耵聍腺分泌过度旺盛所致,分泌物为黄色或深棕褐色糊状或蜂蜜样,常有遗传倾向。

治疗

流脓时,注意鉴脓的性质、多少及有无臭味等。如果是外耳道炎,会有水样分泌物。外耳道疗破溃后,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流出。大多数的流脓,是由中耳病变起的。

急性中耳鼓膜穿孔后,会有较多的粘性或粘脓性分泌物流出。慢性中耳炎病变局限于中耳粘膜时,分泌物多呈粘脓性,无臭味;

病变涉及中耳乳突质时,分泌物呈粘脓性、脓性或杂有白色皮屑,有臭味。

后一种类型的中耳炎应及早治疗,以免并发膜炎、脓肿等严重疾病。若脓液带,不能以炎症解释时,应注意有无肿的可能。

如由外耳道炎起的流脓,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合剂、糊或霜局部涂,不宜涂得太厚。

如由中耳起的流脓,可选用抗生素成抗菌药,如急性期可用头孢拉定、氟嗪酸,小儿可用氨苄青霉素。或者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作短期治疗。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浙江七叶树

下一篇 浙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