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炙甘草

炙甘草 炙甘草(拉丁:Glycyrrhizae.),豆科甘草植物炙甘草为类,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深黄色,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它是用蜜制的甘草,俗称炮制,就是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加生甘草均匀。炙甘草生长在干旱的地区,或者是山坡草地的土壤中,要分布于我国的北部。多年生草本,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甘草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褐色的绒毛,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端钝,具短尖,基部,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总花梗短于,密生褐色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披针,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花冠紫色白色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长约3毫米。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长习性

甘草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土壤中。

分布范围

全国大范围有,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繁殖栽培

繁殖

种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可条播和播,30厘米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覆2~3厘米土。播:株5厘米,每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

繁殖

春秋采挖甘荔时进,粗的药用,细的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30厘米10厘米深的沟,株15厘米把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

采收加工:种子繁殖3~4年,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枯萎时采挖。甘草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皮,挖出后去掉残。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加工时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径整新,分拢,类归等。

栽培技术

病虫害

锈病

甘草被真菌侵害后,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400倍液。

褐斑病

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和不规则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1500~Z00O倍液。

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汁液,严重时造成发黄

防治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要侵食叶片花序叶片被害后,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面。

防治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炮制

甘草,照蜜黄色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法:蜜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制容器,用文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千克炮炙品用炼蜜25千克。

主要价值

功效作用

功效滋阴,益通阳,复定悸。阴阳两虚,后世医家在张仲景临床应用基础之上将其扩展用于治疗虚劳肺痿肺燥阴伤等.现代医家则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

临床应用

1 健脾和中

《本草述钩元·卷七》凡, 中急痛, 皮急缩者宜信用之。健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急。对于倦怠, 心虚悸动起的疾病, 本品甘平, 益补中, 故可用于多种气虚, 如胃虚弱, 气短乏力, 食少, 便溏者,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以增强健脾益和中之效。若心气气虚不足, 心悸动, 结代者, 本品又配熟地、麦冬

咳嗽气喘, 本品有止咳平喘, 药性甘平, 故无论外感内伤, 虚实, 以失宣降, 气喘咳嗽, 均可应用。如寒痰停饮喘咳配半夏干姜细辛等同用的小青龙汤均以本品止咳平喘之良药。

喉痹、药食中毒, 本品甘以解毒, 治喉痹药食中毒, 有良好的解毒之效。如用于火毒疮疡, 常与金银天花粉白芷清热解毒同用如活命饮

如脘或四肢挛急作痛, 本品味甘缓急止痛, 常与桂枝、芍药、饴糖等同用, 治胃虚, 脘挛急作痛, 如小健中汤;与芍药同用, 甘酸化阴柔筋止痛, 以治四肢挛急作痛, 如芍药甘草汤;又甘草梢善止痛, 配木通生地, 竹叶同用。还可用治口糜, 淋痛, 如赤散

2 调和药性

《百家配伍用药验采著》元胡、瓦楞子甘草配伍特点是:益气化瘀和中止酸止痛, 甘草补中益。缓急止痛。三药伍, 瘀兼化, 相相成, 化滞中寓和中缓急, 则不伤正而增止酸止痛之功。本品甘平、药性和缓、能升能降, 能浮能沉, 故与热、温凉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有缓和药性, 调和百药之功。如与石膏知母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如白虎汤, 以防凉伤;与附子, 干姜温热同用, 如四逆汤, 以防伤阴;与大黄芒硝泻下药同用, 如汤, 以缓其速下, 泻不伤正;与人参白术当归地黄等补益药同用, 如八珍汤, 以药效缓慢持久。本品最善调百药之性, 因此固有“国老”之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耳垂小

下一篇 耳硬化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