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耳源性破伤风

源性伤风: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感染,或外耳道受伤感染。是一种特殊类型伤风伤风(Tetanus)是伤中感染了伤风杆菌,并产生外毒素,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的疾病。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感染,或外耳道受伤感染。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源性伤风的鉴诊断: 手术后伤风:手术后伤风是由于手术感染的伤风,是伤风的一种。 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如何......
目录

原因

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感染,或外耳道受伤感染。

检查

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源性伤风的鉴诊断:

手术后伤风:手术后伤风是由于手术感染的伤风,是伤风的一种。

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

缓解方法

如何治疗:

药物保健

抗生素青霉素G,成人每日240~640万单位,分3次注或静滴注。过敏者选红霉素,成人每日1.5克,静滴注。如伤分泌物培养伴有金黄葡萄球菌,则加用苯唑青霉素,或先锋Ⅵ号。②伤风抗毒素与免疫球蛋白:伤风抗毒素(T.A.T),入院时即用3万单位,1次稀释后静滴注。用前需作皮试,皮试阳性者用敏法注。或选用人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优点是无过敏休克反应,量3000单位,注或静滴注。③静输液:维持静通道及供给养与水分。④止痉:安定,成人每次10毫克,每4~6小时1次,注或静注射。抽痉频繁者,临时轮流加用氯丙嗪,或异丙嗪,成人25毫克,注。或用苯巴比妥钠,成人0.1克,注。⑤驱蛔虫:入院后即驱虫,以免蛔虫上窜,诱发抽痉。为便于吞,选用驱蛔灵糖浆,成人每日3克,连服2日。⑥水肿治疗:昏迷者用20%醇,每次每公斤1克,静快速滴入,必要时6~8小时1次。⑦高热者物理降温;头分泌物多者或发生过痉挛者,气管供氧。⑧中药治疗:可用五虎追汤,存命汤

护理保健

①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强声及振动刺激。②专人监护,严密观察体温、搏、呼吸、压,及抽痉。③记录每种止痉用后控制抽痉的时间,以便选出最有效的一种,并及时使用控制抽痉。④不得常翻动身体,减少刺激。⑤待能张时注意喂养,防止因呛咳诱发痉挛。⑥入院时应即刻用T.A.T及止痉症状略控制后马上扩创,清除创异物,并送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创用双氧水湿,并敞流。⑦因困难吞不便,,以防因呛咳诱发痉挛。凡属必须服者必需研成细末,用水溶解后服用。⑧加强静养输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饮食保健

病情较轻尚能张者用高热量流质或糊状流质。者应食,静输液如高渗葡萄糖、脂肪乳,多种维生素,白蛋白等。饲管以避免异物刺激鼻咽喉咽部诱发痉挛及痉挛。待消失后给予高热卡流质或半流质。恢复期时恢复普通饮食,如肉、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饮食,食品均需切细使易咀嚼及消化。发病期无法食疗,而恢复期食疗可用蛇羹:以线状蛇肉成羹,加各种调味品饮服。或用桂蹄胖:桂肉20克,2斤重蹄胖1只,洗净,加水和适量,再加油、盐等调味品,闷吃肉及汤。或用清(即鳖):甲1斤左右1只,洗净去脏,加水和适量,放葱,盐,姜少许,共,吃甲及汤。

预防保健

①有动免疫。伤风类毒素:每次0.5毫升,间隔4~6周再注或皮下注射1次。6~12月再注射1次。以后加强免疫,每10年1次。军人、农民、建筑工人、矿工等重点人群每5年作1次,量为0.5毫升。②被动免疫:受伤后及时清创,并需注射伤风抗毒素,1次注3000单位,注前需作皮试,阴性者可注射。或1次伤风免疫球蛋白250单位,可起被动免疫作用。③加强劳动防护,避免工伤。受伤后应及时清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传导性耳聋

下一篇 耳孔处肿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