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黏液囊肿

广义的川流黏液囊肿包括小川流腺黏液囊肿下腺囊肿,是较为常见的唾液腺样病变。腮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大类,前者很少见。唾液腺良性肥大又称唾液腺肿大症或唾液退性肿大,是一种非肿、非炎症性、慢性、再发性、无痛性肿大的唾液腺疾病。粘液腺囊肿口腔粘膜常见病,是由于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成的浅表囊肿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
目录

病因

粘液腺囊肿口腔粘膜常见病,是由于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成的浅表囊肿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结石、 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端腺扩张,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 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其发病部位命,即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腮腺囊肿

黏液囊肿好发于下侧。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小,状似水疱。质地软而有弹性。

粘液囊肿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软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口腔,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囊肿。常见于下,且多发生有咬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摩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

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破裂处愈后,又被黏液充满,再次囊肿

口腔粘液囊肿虽无明显原因可,常因轻度外伤致粘液腺导管破裂,并使唾液粘蛋白溢入粘膜下组织或固有层而起本病。也可见于腺性唇炎,系由于粘膜腺体和导管增生所致。

诊断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鉴别

1、 粘液腺囊肿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状肿物,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

2、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分泌功能异常。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粘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抽出液淀粉酶试验阳性。

3、病理诊断实。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预防

粘液腺囊肿为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以本病的预防要是避免损伤,保持口腔卫生。本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应将发病之腺体同时摘除,因其发病原因就是腺体导管的损伤或阻塞,如果手术后遗留有受损腺体,则难免再次出现涎液潴留,囊肿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珍珠母

下一篇 努嘴伸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