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皂角刺

皂角刺 皂角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棘刺。皂角刺乔木或小乔木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常分枝,多呈锥状。皂角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皂角刺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海拔自平地至2500米,常栽培院或宅旁。落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常分枝,多呈锥状,长达1......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常分枝,多呈锥状,长达16厘米。一回羽状复叶,长10-18(26)厘米;小(2)3-9对,纸质,卵状披针至长,长2-8.5 (12.5)厘米,宽1-4(6)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钝,具小尖头,基部楔形,有时稍歪斜,边缘具细锯齿,上面被短柔毛,下面中脉上稍被柔毛;网明显,在两面凸起;小叶柄长1-2(5)毫米,被短柔毛。杂性,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腋生或生,长5-14厘米,被短柔毛;雄花:直径9-10毫米;花梗长2-8(10)毫米;花托长2.5-3毫米,深棕色,外面被柔毛;萼片4,三角状披针,长3毫米,两面被柔毛;花瓣4,长,长4-5毫米,被微柔毛;雄蕊8(6);退化雌蕊长2.5毫米;两性:直径10-12毫米;花梗长2-5毫米;萼、花瓣雄花的相似,惟萼片长4-5毫米,花瓣长5-6毫米;雄蕊8;子房缝线上及基部被毛(偶有少数湖北标本子房全体被毛),柱头浅2裂;胚珠多数。荚果带状,长12-37厘米,宽2-4厘米,劲直或扭,果肉稍厚,两面臌起,或有的荚果短小,多少呈柱,长5-13厘米,宽1-1.5厘米,弯作新月,通常称猪牙皂种子;果颈长1-3.5厘米;果瓣革质,褐棕色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种子多颗,长,长11-13毫米,宽8-9毫米,棕色,光亮。期3-5月;果期5-12月。

生长习性

皂角刺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海拔自平地至2500米。常栽培院或宅旁。

分布范围

皂角刺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主要价值

药材性状

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刺长,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微,味淡。

性状

为不规则的厚。表面木部黄白色呈海绵状淡红棕色,周边棕紫色或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入药部位

棘刺。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功效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用于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

配伍

1、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半两、真蚌粉三钱。上药研细。每服一钱,调下。(《仁斋直指》)

2、产后乳汁不泄,结毒:皂角刺蔓荆子烧存性,等份为末,温服二钱。(《袖珍》)

3、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阴干为末。每服三钱,调,嚼葵子三五个,药送下。(《儒门事亲》)

4、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调下。(《本草纲《熊氏妇人补遗》)

5、小儿重舌皂角刺烧灰,入冰片少许,漱,掺入下,涎出自效。(《普济》)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适量,取汁涂患处。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干,或趁鲜切,干

植物文化

1.《医入门》:“皂刺,凡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要药也。”

2.《本草纲》:“皂荚刺治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凡未成者,能之以消,将破者,能之以出头,已溃者能之以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又泄风热毒,故厉药中亦推此药为导前锋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皂角菌

下一篇 皂荚根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