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入药部位
性味
苦,寒。
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禁忌
炮制方法
生理特性
适应性很强,野生于向阳山坡地边。草原和杂草丛中。土壤多为黄土及腐殖质壤上。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间越冬,喜温暖,耐干旱,陈幼苗期须适当浇水外,生长期间不宜过多浇水,特别在高温期间,如土壤水分过多,生长不良,且根状茎容易腐烂。土壤以疏松的腐殖质壤上为宜,低洼积水和过劲的土壤均不宜栽种。
产地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3、《医学启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肾中本药。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4、《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5、《本经逢原》:“知母,《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6、《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