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竹沥

竹沥 竹沥,中药。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Lindl.)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et Rendle等的烤后所流出的液汁。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滑利窍之功效。用于中迷,肺热壅,惊癫痫热病多,壮热烦渴,子烦伤风。1.淡竹又:毛金竹,白夹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
目录

形态特征

1.淡竹又:毛金竹,白夹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 斑点和条纹;箨及其繸毛均极易落;箨披针,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1-5叶鞘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宽1-2cm,次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花序小穗含2-3退化,颖工或2披针,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长约3mm;花药长7-10mm,时,以具有甚长之丝而垂悬于外;子房呈尖卵形生一长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端不弯垂,竿的分枝较多;节间,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3.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是 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基部较狭;释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部被柔毛,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面被疏柔毛。期3-5月,笋期6-7月。

生长环境

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1.淡竹通常栽植于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繁殖栽培

生物特性

淡竹:喜温暖潮湿气候,忌严及强。宜选择向阳山坡、村庄附近缓坡平地及水旁栽种。以湿润、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微碱性的砂质填土栽培,不宜在瘠薄、粘重的土壤上栽种。

栽培技术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选择竹竿健壮、节间稠密、分枝矮、茂盛、竹鞭生长势强、粗壮、鞭新鲜、饱满新鲜、无病虫害的二年生竹为母竹。挖掘长60cm、宽40cm、深30cm的盘,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时应多带鞭及泥土,不损伤胞及须根,切要砍平,搬运时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丛丫5m×3m挖比原来盘稍大,将竹栽入。先填入一层细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层踏实,并浇透水,培土,防止水分发,并固定竹株。为防止吹摇动,用支柱四周撑扶固定。

田间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后要除草松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钾肥比例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为原则。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竹锈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防治。虫害有竹大象虫,为害竹笋,在成虫交尾、产卵期,可进人工捕捉:幼虫孵化期,用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喷杀。

分布范围

分布于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湖北、 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药介绍

入药部位

为禾本科 植物淡竹的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性味归经

甘苦,。归入

用法用量

服:冲服,30-60g;或入。外用:适量,点眼或揩

/宜人群

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炮制

取鲜竹杆,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劈,架起,中部用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功用

清热滑,镇惊利窍。治中迷,肺热壅,惊癫痫壮热烦渴,子烦伤风

;解毒利窍。目赤牙痛

竹沥清热降;滑利窍。迷;肺热壅;惊癫痫热病多;壮热烦渴;子烦伤风。用于中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慈竹沥30ml/kg、5ml/kg灌,能明显延长小氨水刺激 半数有效致咳喷雾时间(EDT50),分为对照组的226%、186%,作用强于同量的淡竹沥

2.祛作用:气管酚红法实小5ml/kg、15ml/kg。30ml/kg慈竹沥均有明显的祛作用,在5-30ml/kg量范围,量效系不明显。

3.平喘作用:慈竹沥10ml/kg灌,每日2次,连续3天能明显降低0.5%磷酸组胺喷雾所致的豚Ⅳ级哮喘发生率,延长哮喘潜伏期,作用强于淡竹沥

4.对小小肠运动的影响:慈竹沥5ml/kg、15ml/kg、30ml/kg灌,有促进小小肠运动的作用,高量组差异有显着性。

5.毒性: 慈竹沥以2倍浓缩液灌,每次50ml/kg,24小时给药4次(总计给药量为400ml/kg),小无异常反应。

药材出处

出自《录》。

经典选方

1.治中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

2.治四肢不收,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竹沥汤)

3.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

4.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师集验》)

5.妊娠恒若烦闷,此子烦茯苓150克,竹沥一升,水四升,竹沥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师集验竹沥汤)

6.治小儿惊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 生姜汁三匙,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鉴》)

7.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

8.治乙、流高热,呕吐竹沥饮。(江西草药》)

9.治金疮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

10.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

11.治小儿疮:竹沥黄连、黄檗、黄之。(《全幼鉴》)

12.治小儿赤: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

13.治小儿重舌竹沥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各家论述

《本草衍义》

竹沥,通达上下百毛窍诸处,如可降,在胸在四肢可 在脏府经络可利,在皮里膜外可。又如癫癎狂乱, 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家之圣也。

《本草衍义补遗》

竹沥,《本草》大,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曰,阴虚发热,大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置疑。竹沥味甘性缓,能除 阴虚之有大热者,大者言其功也,非以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而成者,何如此之甚。

法》

竹沥,非姜汁不能经络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皆用竹沥,亦能养(坪井《竹类图谱》),黄苦竹。秆高5-10米,秆及条呈金黄色。秆环较箨环微突起。节间部常有纵长绿线1-2条;箨鞘黄色,并有绿色纵纹及少数淡棕色斑点,无毛;箨及鞘无?毛,或仅有退化之箨;箨长约2.5mm,无毛,边缘微有不规则的缺刻,稍呈流苏状;箨细长,带状,长约4.5cm,宽5mm,除最下1枚秆箨外,所有各箨均有小横而呈格状,在中脉地位常有1淡绿色之纵纹。条每2枚,小端生2-3枚;叶耳白色刚毛;叶舌甚突起;叶柄长约3mm;叶片披针披针,长4.5-12.5cm,宽8-17mm,先端渐尖,基部微,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沿中脉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边缘之一侧有小锯齿。笋期4-5月。多栽培园。分布长江流域以南。

4、《录》:疗目痛,明,利九窍

5、《药性论》:治眼赤。

6、《日华子本草》:苦竹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7、《本草纲》:治疼。

8、《录》:"疗暴中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9、《药性论》:"治卒中失音不语。"

10、《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11、《纲》:"治子冒痉,解射罔毒。"

12、《本草备要》:"消润燥,养益阴,利窍明日。治中口噤迷大热,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13、《本草再新》:"清心,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腭异常

下一篇 腭部有黑色焦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