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竹茹

竹茹 竹茹: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是植物界禾本科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竹茹多生于平地、丘陵。它是在冬季砍伐当年生长的新竹,除去,锯成段,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晾干制成。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园。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资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2.青竿竹分......
目录

分布范围

生态环境:

1.淡竹通常栽植于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

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主要价值

入药部位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采收和储藏:冬季砍伐当年生长的新竹,除去,锯成段,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晾干。

性味归经

性味】 甘,凉。

①《录》:"微。"

②《药性论》:"甘。"

③《纲》:"甘,微无毒。"

④《药品化义》:"味苦,性凉。"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无毒。"

归经】 入

①《本草疏》:"入足阳明。"

②《药品化义》:"入。"

③《本草解》:"入膀胱。"

④《本草求真》:"入。"

⑤《本草再新》:"入。"

用法用量

服:汤,1.5~3钱。外用:膏贴。

宜人群

《本草疏》:"胃寒呕吐:及感挟食作吐忌用。"

炮制

姜汁竹茹:每斤竹茹生姜2两,榨汁去滓,再加水2两,与竹茹充分拌匀,置锅,取出,晾干。

选录

竹茹①治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

②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

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芩、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上五味以水六升,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千金》)

③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弹子大。以饮服一,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中闷乱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甘草一两,小麦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竹茹汤)

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半夏(汤洗七次)、竹茹实(麸,去穰)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枣一枚,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汤)

⑥治伤暑烦渴不止:竹茹(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取八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圣济总录》竹茹汤)

⑦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竹二青三钱。水服。(《上海常用草药》)

⑧治小儿痫:青竹茹三两,三升,一升,去滓,服一。兼治小儿口噤热病。(《子母秘录》)

⑨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状:栝楼二两,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取一升二,去滓,分作二、三服。(《类活人书》竹茹汤)

⑩治齿出不止:生竹茹二两,含之。(《千金》)

⑾治黄热疮:真麻油二两,青木香二两,青竹茹一小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慢杏仁黄色,去渣,入松脂(研)半两,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竹茹膏)

植物文化

古籍摘要

1.《录》:“治呕,温热,吐血,崩中,溢筋。”

2.《医入门》:“治虚烦不眠,伤寒劳复,阴筋肿缩腹痛妊娠因惊痛,小儿痫口噤,体热。”

3.《本草汇言》:“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呃之药也;如前古治肺热热甚,咳逆上气,呕热及溢崩中诸。此药甘而降,善除阳明一切为疾,用之立安,如诸病非因胃热者勿用。”

各家论述

1.《录》:,温热,吐血,崩中溢筋。

2.《药性论》:止肺痿鼻衄,治五

3.《食疗本草》:鼻衄

4.《本草蒙筌》:胃热呃逆,疗噎

竹茹陈皮粥5.《纲》: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癎,妇人胎动。

6.《本草正》:治肺痿尿血妇人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气喘咳,小水热涩。

7.《本草述》:除烦不眠,疗妊娠烦躁

8.《本草再新》:泻除烦,润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痿肿毒。

9.《本草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温热,亦客阳明所致。竹茹,甘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止矣。甘又能凉血清热,故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10.《药品化义》: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为宁开郁佳品。胃热胃虚干呕,热呃咳逆,恶心呕吐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胃热之症,悉能奏效。

11.《本逢原》:竹茹专清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虚,烦热短气,有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竹茹汤。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之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