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竹荪

竹荪 竹荪:Phallus industiatus,英文:Netted Stinkhorn 、Bamboo fungus、Bamboo pith,拉丁文:Dictyophora duplicata、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ex Pers) Fisch),竹参、竹笙、面纱菌、网纱菌等,被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真菌之”、“菌中皇后”,隶属鬼笔科、竹荪属......
目录

特征习性

竹荪竹荪幼担子果菌蕾呈,具三层包被,外包被薄,光滑, 灰白色或淡褐红色;中层质;包被坚韧肉质。成熟时包被裂, 菌柄将 菌盖出,柄中空,高15~20cm,白色,外表由海绵状小孔组成;包被遗留于柄下部成 菌托;菌盖生于柄端呈钟,盖表凹凸不平呈网格,凹部分密布 担孢子;盖下有白色网状 菌幕,下垂如裙,长达8厘米以上; 孢子光滑,透明,,3~3.5×1.5~2微米。

竹荪基部 菌索与 竹鞭和枯死竹相连, 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成 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过一个多月生长, 原基成 菌蕾,状如鸡蛋。当菌蕾端凸起如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裂,先出 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向下展,空相对湿度为95%时, 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

养需求

竹荪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竹竿和竹叶等为养源。野生时多生长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质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黄泥土等。竹荪腐生生活,其菌丝能穿透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能利用许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纤维素、木质素。因此,人工栽培时,可用竹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即可满足其养需求。

温度需求

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子实体成温度为17~29℃,以20~24℃为宜,最适温度为22℃;高于28℃,生长缓慢,生长势弱;35℃以上,停止生长;低于15℃,发育减慢,菌球萎缩或出现畸。这里所指的温度,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培养基所处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实体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温度。因为同一时间地表和地下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地表的温度高于地下温度,离地表越深,温度越低。栽培时要注意此点。

湿度需求

竹荪这里的湿度包括培养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相对湿度3个面。竹荪生长过程中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达60%~70%,低于50%,菌丝生长受阻,低于30%,则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气性差,都会抑制菌丝生长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实体成要求空相对湿度达85%~90%,土壤含水量达20%左右;空相对湿度低于80%,生长缓慢或表面龟裂,易产生畸菇。

需求

竹荪属好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竹荪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基质或土壤中氧充足,菌丝生长或子实体成都较快。没有足够的氧竹荪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菌丝生长缓慢甚至会死亡,子实体易产生畸

光照需求

竹荪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有光照会延缓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发生和子实体最后成需要有一定的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响子实体分化;强阳光直射,则导致子实体生长受阻、萎缩。

pH值需求

竹荪喜偏酸性的生活环境。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pH值为5~6.0,pH值大于7.5,生长受阻。子实体发育阶段pH值以4.6~5.5为宜。

土壤需求

这里要指覆土。竹荪在菌丝生长阶段,没有土壤发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长阶段即竹荪分化阶段,没有土壤竹荪球就无法成,这可能与土壤的物理作用(镇压与机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覆土后菌丝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层伸长,有利于成子实体。因此,覆土是竹荪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繁殖传播

竹荪和其他 担子菌一样,其生活史也是从担孢予萌发始,过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直至产生新的 担孢子为止。竹荪的有性孢子——担孢子,产生于菌盖外表面上的产孢组织中。当成熟的 菇蕾包被破裂,菌盖伸出几个小时,菌柄生长停止、菌裙全部下撤之后,产孢组织消解,担孢子便释放出来。担孢子萌发产生初生菌丝( 单核菌丝),初生菌丝较纤细,两个带不同因子的初生菌丝互相结,进质配,成二级菌丝(双核菌丝)。双核菌丝较粗壮,生长旺盛、茂密。 双核菌丝在基物中不断繁殖,积累养分,成菌丝索,向土表层延伸,部分到达土表的菌丝索先端膨大,成为组织化、特殊化的组织,也即分化成原基——幼小菇蕾。菇蕾继续发育成子实体。当子实体接近成熟,子实层端担子细胞中的二个细胞核核配,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合子过细煦分裂.其中有一次为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成单倍体子核。担子的部和四周长出小梗,每个子核进入一个小梗,在每个小梗上端发育成为一个担孢子。电镜扫描观察到短裙竹荪每个担子上长出5—8个担孢子。每个竹荪子实体产生数以亿计的担孢子。担孢子被雨水冲刷或由昆虫、动物传播,在新的环境下又萌发出新的初生菌丝,往复环,这就是初步观察到的竹荪生活史。

繁殖

菌种制备

母种培养基的配及制作。①培养基的配:蛋白栋1%,葡萄糖1%,琼脂2%,水100毫升。pH值为5~6。②马铃薯25%,葡萄糖2%, 琼脂2%,水100毫升。pH值为5~6。培养基的制作:常规配制,装管、灭菌、制成斜面。

原种制备

竹荪第1,碎竹(1~2厘米)65%,木屑15%,麸皮20%,加水至培养料含水量为65%。第2,杂屑75%,麸皮20%,糖1%,石膏1%,黄豆饼粉3%,加水调至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

常规制种法配料、装瓶、灭菌、接种和培养。在18~23℃温度下,原种约培养60天长满瓶,栽培40-50天长好。

栽培技术

竹荪温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为宜。

箱栽

用废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铺5~1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其上铺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于料上接入竹荪栽培种。每平米用3瓶菌种,最后覆盖肥土5~8厘米,浇透水,在室温下培养发菌。常洒水,保持湿润。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4~5个月菌丝可长满培养料。当温达20~24℃时,便在表土成菌蕾。此时,室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当菌球钻出表土后,空相对湿度要提高到95%以上。

床畦栽培

选择阴凉场地,挖深10~15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先铺一层竹或段木(干竹需洗浸泡8~12小时,晾干表面水分),在竹或段木上播1层菌种,撒1层干竹叶,最上部覆盖肥土10厘米。若遮荫条件差,应在床畦上搭荫棚。常洒水保持表土湿润。从接种到采收10-12个月。

此外,还有菌种压块栽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

栽培管理

(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败的键。菌丝体生长阶段土壤湿度应保持65~70%,湿度过大过小都不利。若土壤过干,可喷细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积水。

(2)各生长阶段的管理。菌蕾生长阶段,温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相对湿度在70~75%;子实体生长阶段空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喷水3~4次;每天通气1~2次,每次30分钟。

(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严防人、畜践踏。在发菌过程中,平时不要挖检查,以免弄断菌丝。

(4)及时补土。若埋的段木出土表,应及时补土覆盖。

坑式栽培

栽培林地

栽培 竹荪的林地应选择管理便、坡度平缓、、有水源、土壤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土质为壤土毛竹林或竹阔混交林地,林分郁度为0.8~0.9,最好是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栽培

竹荪在选好的林地水平带设长2米、宽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并填入肥沃表土,厚约5厘米。四周挖排水沟,以免积水。

培养料处理

处理法有生料法、料法和发酵法等。现仅介绍发酵法。竹荪培养料要是干枯的竹竿、竹、竹鞭、竹叶等竹料,将其成长3~5厘米、宽1~1.5厘米的小块(竹叶成2~3厘米的小或粉碎均可)。

培养料的配为:竹77%、竹叶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将竹竹叶用澄清的石灰水预湿湿度约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层温度将上升至60℃以上,待温度下降至30℃时,进第一次翻堆,此阶段约需7天时间;随后加入石膏粉总量的50%,补足水分至湿度65%,又过6天后,再进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调整湿度至65%,再过5天,进第三次翻堆;加入过磷酸钙并喷入锌硫磷杀虫500倍液,调整湿度至60%~65%,约相隔4天后,进第四次翻堆,再调整湿度至55%~60%。每次翻堆均应在堆中温度下降时进,并将表面干层翻至中层,把中层翻至外层。发酵结束时,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气味,无霉变,竹变脆易折断。栽培接种时,另加占堆料总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适用于批量栽培竹荪,效果较好。

接种

栽培竹荪选择菌种是键。长裙竹荪、短裙竹荪品质好,市场价格高,但人工栽培较难掌握;而红托竹荪栽培简单,产量也高,但品质差,售价低。在生产中应选择适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和优良菌株。

由于竹荪菌丝体生长对温度、湿度要求较严,栽培接种时间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为宜。接种应选择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的时日进。接种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灵1000倍药液或700倍锌硫磷药液进栽培土壤消毒。然后将处理好的竹铺于坑,厚约4~5厘米,再在上面铺过处理的竹叶厚2~3厘米。在竹叶横向间10厘米、纵向间12厘米点播竹荪栽培菌种。再铺上一层厚为4~5厘米的竹,竹上覆盖一层2~3厘米厚竹叶,然后又横向间6厘米、纵向间8厘米点播菌种,最后在菌种上层覆盖一层竹叶,厚度以盖住菌种为准,并轻轻压紧,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菌种用量为每平米24瓶,其中面层用量为70%,底层用量为30%。当天取出的菌种和培养料,必须当天接种完毕。

覆土与搭棚

接种后,待菌丝长满培养料面层后,需覆盖一层厚约2~4厘米的太阳曝晒过的肥沃细土,土面上再盖一层厚约2厘米的竹叶,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适宜湿度。覆土后,要立即搭拱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度不到0.8的竹林,还应在塑料棚上搭遮荫棚,棚高80~100厘米。

注意事项

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是保温保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停止生长。当天干旱时,要适当喷水,喷水时避免直喷土壤,以免造成土壤结,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左右。当塑料棚温度超过26℃时,应揭薄膜降温,中午要揭塑料棚四角,使其通。成蕾阶段的管理,要是避免阳光直射,保温和防虫、防病。子实体发育阶段较适温度为17~25℃,低于8℃或高于30℃时就会出现死菇。出菇期每天上午8时,必须进和及时收菇;湿度低时,应在早上或傍晚及时喷水,喷头要远离菇床,避免伤害小蕾。

采制与包装

竹荪破蕾裙一般在凌晨,必须做到随随采。也可将裙一半的子实体或成熟的菌蛋采收回室待其全部裙。采收时,用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先轻轻取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湿纱布揩干净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垫有白纸的提篮或竹篮里,切不可撕破弄断。取回后及时分级进干或晒干,干宜用低温烤,先用40℃温度烤,半小时翻动一次;以后温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时翻动1次,约4小时;温度降至40℃继续烤约3小时。干后,取出摊凉20~30分钟,待菌体变软后再分级包装。鲜竹荪得率约为2.6%~2.8%。

病虫防治

竹荪是一种贵的食用菌珍品,子实体生长期间是止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因此,病虫害防治应从环境因子着手,以预防为,采取综措施进防治。

(一)清除杂菌

在菌丝管理期间要清除畦面杂菌、污染物,发现“黑、红、绿”色杂菌,立即用碳铵或石灰覆盖外加薄膜,消毒抑制。如出菇期出现杂菌,在竹荪未展裙前可喷洒金霉素水溶液,严重时可喷洒0.1%多菌灵药液进防治。

(二)水旱轮作

为防止杂菌大面积感染造成减产损失,竹荪栽培田不宜连作,应改种水稻,三年后可重新种植竹荪

虫害防治

(1)白蚁:能蛀食竹荪菌丝,影响竹荪产量。可用灭蚁灵或辛硫磷700倍液、25%菊乐脂2000倍液喷杀或用明矾粉调糖水洒于白蚁喜食的箕上诱杀,也可用烧香的头诱杀。

竹荪(2)螨类:在高温高湿时容易爆发,竹荪菌丝生长阶段以及出菇阶段均有发生,能把菌丝咬断,菌丝萎缩不长,也能咬竹荪菌球,并传播病菌,发生严重时造成绝收。可用70%克螨特200倍液或2.5%天王星2000倍液或者其他专用杀螨喷杀。

(3)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俗称“涕虫”,无外壳,身体裸要吞噬竹荪菌球,造成菌球穿孔,并留下一道白色黏液。可用杀螟磷喷杀或用1:50:50的砷酸钙、麦皮、水置于蛞蝓出没的地诱杀,或在蛞蝓出没的地喷洒5%煤酚皂溶液、50%食盐水滴杀。

病害防治

1.黏菌:发生在竹荪畦面裸土或覆盖的稻草上,初期为黏糊糊,会变运动,呈乳白、橙黄、黄绿色,使菌丝生长受抑或逐渐消亡,严重时不再生长竹荪竹荪菌蕾受到危害呈水状、霉烂。应加强通,初期可用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硫酸铜500倍液、10%白粉连续喷洒3~4次。

2.烟灰菌: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初期在竹荪畦面覆土层出现脏白色绒毛状菌丝,很快变成红色黑色,菌落呈深烟灰色,并产生大量的黑色孢子,其要为害竹荪菌丝,导致菌丝断裂,直至死亡。早期出现脏白色绒毛状菌丝时为治疗最佳期,可直接在病症处喷洒3%石碳酸或者2%甲醛;当出现黑色孢子时,可用福尔马林2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700倍稀释液喷施;严重时,在发病处周围挖断培养料,在患处及周围撒新鲜石灰,并用塑料膜将病患处盖住,控制其扩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竹荪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100克鲜竹荪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鸡蛋),粗脂肪2.6%,粗纤维8.8%,碳水化物6.2%,粗灰分8.21%,还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钾、镁、等矿物质。长裙竹荪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极为丰富,其中谷氨酸含量达1.76%,是竹荪味道鲜美的要原因。竹荪的子实体脆嫩爽、香甜鲜美,味,作为菜肴,冠于诸菌,堪称色、香、味三绝,是宴席上著的山珍。在菇类饮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几乎都有竹荪菜。湘菜中的“竹荪芙蓉”是中国国宴的一大菜,1972年美国前总统 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 田中角荣访华时,吃了这道菜后,都赞不绝。此外,如竹荪响螺汤、竹荪燕、竹荪烩鸡等,都是很有的美味佳肴,深受国外宾客的喜爱。

竹荪入馔,始见载于唐代段成式《 酉阳杂俎》。南宋 陈仁《 菌谱》,明代 潘之恒《 广菌谱》等均有记载。清代《 素食说略》“竹松”条记载较详:“或作竹荪,出四川。滚水过,酌加盐、料,以高汤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或与嫩豆腐玉兰色白之菜同尚可,不宜夹杂物并搭馈也。”

食用

1.竹荪性凉,胃虚者、腹泻者不宜多食。

2.在众多的竹荪品种中,有一种黄裙竹荪,也叫杂色荪,菌裙的色为黄色柠檬黄色,这种黄裙竹荪有毒,不可食用。

食用注意

干品烹制前应先用淡盐水泡发10分钟,竹荪剪去菌盖头(封的一端)。长裙竹荪质量较差,发后伞端(网状部分)容易烂且菌柄壁薄,故需严格控制发时间;短裙竹荪更加厚实,感更脆,故质量更高。

竹荪购买时,需挑选短裙竹荪且菌柄厚实粗壮者为宜。竹荪的存放,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和高温潮湿的地封时请尽快食用。新近的竹荪色微微泛黄(雪白的为人工硫磺熏制过),过长时间的存放,陈年的竹荪色会更黄。

竹荪(干)适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肥胖力工作者、失眠压、脂、高固醇患者、免疫力低下、肿患者可以常食;

2.竹荪性凉,胃虚之人不要吃得太多。

竹荪(干)食疗作用:补养阴,止咳,清热利湿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压、脂等病症。

竹荪(干)做法指导:干品烹制前应先用淡盐水泡发,并剪去菌盖头(封的一端),否则会有怪味。

药用价值

竹荪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子实体中含有多种酶和高分子多糖,其多糖为异多糖,可增强体对肿细胞的抵抗力,因此,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中医认为,竹荪、味甘、无毒,有滋阴、益、止咳化痰及减少壁脂肪积储的功效,对压、脂、高固醇、冠病、动脉硬化肥胖症等有良好疗效,因此竹荪在国际市场具有很高的声誉,价格十分昂贵。在香港市场,一级竹荪千晶售价高达人民币5000~8000元/千克,国际市场售价高达6万美元/吨,比蘑菇价高20倍左右。

具有滋补强壮、益、宁健体的功效;补养阴,止咳,清热利湿竹荪能够保护肝脏,减少壁脂肪的积存,有俗称“刮油”的作用;云南苗族人患癌症的几率较低,这与他们常用竹荪糯米一同水食用可能有。现代医研究也明,竹荪中含有能抑制肿的成分。

济价值

竹荪是纯菌类调味品,不同于传统味和鸡以化物质和动物成分为要原料,而以提取原生态菌类的鲜味为要原料,完全摆了工业污染和动物疾病的威胁。为传统调味品带来了一次调鲜和健康的革命。

竹荪是以五粮为基,采用竹荪猕猴要原料,配以竹荪发酵液,调和诸味,勾兑而成菌香型白。同时也创了产品深加工的一新天地。

成分为:竹荪、藏黄精、红苋菜

适宜人群:高原旅游、办公室疲劳、大大肉人群。

分布范围

竹荪世界许多国家,例如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朝鲜、美国、古巴、巴西、英国法国、苏联,西哥,澳大利亚、东非等都有竹荪分布。中国分布范围也很广,黑龙江、吉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东、广西及台湾等省区都有采集到竹荪的报道,但各地的竹荪品种不完全相同,其中以西南各省分布较广,食用品种质量也较优。

生物保护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6年第112号公告》已批准长宁竹荪(长宁长裙竹荪)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划定长宁县现辖政区域为保护区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