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蠹虫
竹蠹虫·版本一
【动物形态】竹蠹虫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顋端具2齿,小顋须呈长丝状。
竹蠹虫·版本二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竹蠹,生诸竹中,状如小蚕,老则羽化为硬翅之蛾。
【拼音名】Zhú Dù Chónɡ
【英文名】bamboo moth
【来源】
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老竹或竹器的竹竿上,有蛀孔而落粉屑者,即有竹蠹虫,劈开,取出。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hasImageCarousel":null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