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象鼻虫
外形特征
竹象鼻虫有竹大象甲、一字竹象甲和小竹象甲三种。竹大象甲成虫体长21-23毫米,体宽8.3-15毫米,雄性较小;体呈梭形,红棕色有光泽,触角及口吻均为黑色;前胸后缘中央有一大黑斑,肩部各有一个黑斑,鞘翅上各有点刻成纵横9条;卵椭圆形,长3毫米,光滑无色透明;幼虫乳黄色,长20-45毫米,头棕色,体胖多皱纹,有淡灰色背线一条;蛹白色;长约30毫米。竹一字象甲成虫体长为竹大竹象甲的1/2左右,前胸背板有一字形黑斑,鞘翅各有两个黑斑,卵长与大象甲相同,蛹长为大竹象甲的1/2左右。小竹象甲体长为大竹象甲的1/3左右。前胸背板有一字形黑斑,小背板黑色,鞘翅各有5个黑斑,卵长为大象甲的1/2左右,蛹长为大竹象甲的1/3左右。
纺锤形,红棕色,有光泽,头、触角及口吻黑色,足部棕黑色。虫体的胸部腹面均为黑色,有光泽。吻长,方形棍状,末端较大,分成二个叉状叶,背面有两排小瘤状凸起。触角膝状,茎节甚长,鞭节7节,末节象靴状。前胸钟状,中部后缘有一大块近似长方形的黑斑,前胸发达,两侧后下缘亦各有一大块黑斑,前胸前缘和后缘亦为黑色,表面光滑。翅短,不盖过腹部末端,鞘翅基角亦有一大的黑斑,每个鞘翅都有9条纵走平行的凹的纵纹,腹部末端裸露出翅鞘之外。体长约20-35毫米。雌虫腹部末端较钝,喙之背面有瘤状颗粒凸起。似虫腹部末端尖且下弯,喙之背面无颗粒状凸起。前足胫节下缘有成排丛生金黄色的长毛,似毛刷状,腿节下无毛,中足腿节和胫节下缘有金黄色长毛,后足腿节有金黄色短毛,胫节有金黄色长毛。
幼虫:体乳白色,但常带淡黄色,头部黄褐色,肥胖无胸足,体节多横皱纹,并散生有黄色微毛。蛹:淡黄褐色,口吻及触角向前胸面弯曲。
生活习性
在广州地区1年发生1代,成由于5月底出现,6-8月最盛,以成虫在土室禹越冬。成虫交尾后2-3天即行产卵,卵产于竹笋梢部,产卵前成虫以喙在笋梢咬一孔隙,然后在孔内产卵1-3粒,孔口纤维状突出物,卵经2-3天孵化。幼虫共5龄,整个幼虫期大约15-19天,幼虫在竹笋内蛀食,在竹笋中老熟后的5龄幼虫,咬断竹笋边缘,使竹笋梢部落地,幼虫也随之坠地,即离笋入土中,入土深度约80毫米左右,于土内土室中化蛹。成虫羽化后于土中越冬。一世代历时约经乏40-44天。成卑每年5-10月均可为害,尤以7-8月最盛,成虫出土后多于上午8-10时飞翔活动,取食竹叶嫩梢及竹干,有伪死性,触动竹干常能使成虫落地。竹象是竹林的重要害虫。
栖于竹林中。成虫5月底出现,6-8月最盛,在土室内越冬。
分布范围
繁养方式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