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松果体钙化移位

松果体钙化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松果体钙化面积大,移位,出现在小儿身上,则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的可能性。松果体区肿的病程长短不一,取决于肿组织类型,位置(偏前或偏后)和体积的大小。一般病程较短,多在1年以。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的性质和所在部位。要有压增高症状神经系统症......
目录

原因

松果体区肿的病程长短不一,取决于肿组织类型,位置(偏前或偏后)和体积的大小。一般病程较短,多在1年以。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的性质和所在部位。要有压增高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分泌系统症状。可松果体钙化移位。

检查

松果体钙化时,在X线上可见到钙化阴影,这个阴影在诊断颅肿物时,有一定价值。MRI检查可确诊。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

(2)钙化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鉴别诊断

松果体钙化移位的鉴诊断:

1、钙化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达到75%以上。钙化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或不规则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缰联位于第三脑室松果体的前。30岁以后,有15%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

2、基底钙化:正常成人头颅影像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钙化

3、小脑齿状核钙化:后颅凹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钙化少见。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钙化钙化通常呈弥漫模糊无定状或呈小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管周围沉积及微小动脉和静管壁出现钙化所致。齿状核钙化的意义同基底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4、硬钙化:硬钙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大脑镰或小脑钙化易于辨认。大脑钙化多沿大脑镰走而呈线状,也可表现为梭或球的局灶性钙化

5、其他钙化韧带常出现钙化,在头颅侧位上,表现为鞍部与尖部出现线样钙化影;韧带也可发生钙化,可出现所谓的鞍桥征;垂体钙化在正常人的组织上可辨出,单纯的影像检查则很少能发现;晶状体钙化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眼眶的环状影。

松果体钙化时,在X线上可见到钙化阴影,这个阴影在诊断颅肿物时,有一定价值。MRI检查可确诊。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

(2)钙化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缓解方法

松果体作用与垂体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相反,使两栖类皮肤色素变浅。松果体神经分泌的转换器,起生物钟的作用,并可能抑制性腺的活动。松果体细胞分类有多种,离松果体而在漏斗附近的肿称异位松果体

对本病的治疗案也应以术后放疗为宜,依据病理结果来设计靶区。只是有的病例不但手术切除即使活检也很危险,只好单纯放疗,此时宜用边缘较宽的局部野照射(2~30)Gy/(2.5~3.5)周后,立即CT扫描与放疗前CT对比,如显示肿明显缩小则提示此肿为生殖细胞等恶性肿。射野则应改为全、全脊髓照射,量为30Gy(原发灶追加总量达50Gy)。如果CT显示肿无明显改变,说明此肿对放射线不敏感,可能属于良除肿而适于手术切除,若不宜手术则局部增加量至55Gy。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