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脑软化

组织需氧极高,一旦动脉受阻必然导致供应区域的软化,软化亦即其他器官的梗死。大者为软化,小者为腔隙,多数腔隙称腔隙状态。起软化及腔隙状态的原因有栓塞,动脉成,动脉痉挛,环功能不全等病因。软化可分为贫血性及出性两种,动脉阻塞可造成贫血性软化,亦可以为出性软化,而静阻塞则几乎完全为出性软化。贫血性软化的病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期:坏死期、软化期、修复期。软化区的细胞已坏死,缺性......
目录

病因

动脉供应极为丰富,侧支环亦好,故从解剖角度,任何小动脉都非终动脉。但从功能上来看,这些确为终动脉。因组织需氧极高,一旦动脉受阻必然导致供应区域的软化,软化亦即其器官的梗死。软化依其大小和属哪些动脉的供范畴分为大软化和小软化,大者皆属大脑动脉动脉领域的病灶,多在大脑半球的皮质及其白质,而小者则由于小动脉,如大脑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穿通支塞,多分布在视丘、底脑干上部,有些者称大者为软化,称小者为腔隙,多数腔隙称腔隙状态。起软化及腔隙状态的原因有很多种。

1.栓塞 过去认为,软化多由于成所起。近年来多明,大多数的软化至少50%-60%是由于栓塞。栓子来源多为心脏的附壁栓、赘生物或粘液以及大动脉落的粥样硬化斑块,偶亦可为恶性肿栓子、骨折时的脂肪栓子。

2.动脉成 其原因包括前所述的各种动脉病变,最常见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各种动脉炎,粥样硬化斑块除阻塞动脉栓外,还可起栓塞。

3.动脉痉挛 一般正常动脉不易发生痉挛,粥样硬化动脉更不易发生痉挛。由管造影实,原发性网膜下腔出膜炎及管造影本身均可管痉挛,继而不足或软化,痉挛可由液分解产物或碘的刺激所致。

4.环功能不全 常见于各种类型休克。如

①由于失或失水起的低容量型休克

②由于急性力衰竭排量减少的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有时因自神经的退变或功能失调,亦可出现短暂的姿势性压。这种压状态对具有正常动脉者无害,但若某一大脑动脉即会起该动脉范围的软化。有时压的程度重,持续时间久,即使动脉正常,亦可在大脑动脉大脑动脉或中动脉大脑动脉交界处发生软化,称之为交界处软化。环功能不全的另一种式为盗征(steal syndrome),如左锁骨动脉近端在椎动脉发出之前阻塞,则该侧上肢在剧烈运动需增加运时,液即由椎动脉逆流入锁骨动脉远端而造成椎-基动脉范围的缺而出现症状

病理变化

软化可分为贫血性及出性两种,动脉阻塞多造成贫血性软化,亦可为出性软化,而静阻塞则几乎完全为出性软化。贫血性软化的病变过程在大体上可分为三期:坏死期,软化期,修复期。

1.坏死期 从表面观察与正常不易区,坏死部分可略有肿胀管高度充。切面略显隆起,可能较正常稍硬。

2.软化期 数天后,病变区明显变软,切面淡黄色,灰质与白质界限不清。

3.恢复期 病变区往往呈现凹陷状,较大者常为囊肿样,囊壁可能光滑,含清亮或混浊液体,亦可能为纵横、粗细不一的纤维囊束所横跨成多房状。小者则为腔隙状。更小者可能为较硬的瘢痕组织

显微镜下观察:最近作者的细微观察则与过去书中所叙有较大差异,兹将其叙述于下在镜下观察了30个新鲜的贫血性软化在四星期不同的表现,嗜伊红缺神经元在第16天才完全消失;苍白神经细胞-原浆苍白只有较少的胞核尚可看到-亦即过去所谓鬼影细胞-从第2天即出现,至第19天尚能看到;坏死的质少树突细胞从第1天即出现,至第15天尚可见到;鞘和轴索的变性从第1天起到第27天都可见到;中性多核白细胞第1天即可见到,至第6或7天始消失。格子细胞从第5天始出现,到第27天则逐渐增加;含黄素从第8天始至第19天尚有;新产生的管从第4-5天始,至第27天尚有。从以上资料,新的坏死期应为4周,而不是1-2d。所谓第二软化期则为格子细胞及在边缘的星质细胞及纤维所代替。第三期恢复期要由星质细胞及纤维所组成,此时格子细胞已大量减少,只在纤维之间偶见少数,有些可能含有含黄素。星质细胞与纤维的比例往往视时间的久暂而定,时间越久则纤维越多,细胞越少,成异样性变。其次则为来自管的普通结缔组织管,除参与成瘢痕及囊壁外,常成囊的房隔。有时大体检查虽无囊肿,镜下却可见到较小的间隙。皮质的第一层(分子层)往往不受损害,只有星质细胞增生,而与以下的皮质的软化一长条并列的完整的第一层与以下的二、三层镶嵌状态。分子层不受损的原因系该层并非由各大脑动脉供应,而是由动脉供应,所以保存较好。

上述为贫血性软化,当病灶区外周管的点状出增多时,可成较大的出灶,多见于灰质。多数者认为,出性软化常系栓塞造成,由于软化骤然产生,周围管很易将流于损害的管以外。另一种成的机制系Adam提出,栓子进入动脉阻塞了此动脉,不久此动脉因缺氧而松弛,栓子又被流冲向远端,近侧段运恢复后由于管壁受损及其周围组织的软化,起大。这样就成一个出性软化灶,又含有中间一个小的贫血性软化灶,因栓子进入远端动脉防止了出。此型在理论上非常理但实际非常少见,作者40年来还未曾见到一例典型的此类病灶。这一点可以确定,出性软化大多数是由栓塞起,而成则较少见。另一种动脉性软化是由间歇性动脉受阻而成,如一侧大脑半球肿胀小脑幕切迹处出现海马钩疝,大脑动脉过此处时受压,脱水海马钩疝消除,大脑动脉运又恢复。但过几次疝的成与缓解,大脑动脉因缺氧而损坏,因而造成一侧枕侧的出性软化。这种改变为大性,与普通出性软化点状型不完全相同。显微镜下出性软化与贫血性软化基本相同,只是多一种大小不一的出灶。时间久了,可见格子细胞含有含黄素。所以在晚期的病灶虽在恢复期亦可见到少数含黄素的格子细胞,因而在大体检查时若遇到黄色囊壁或黄色液体,可以推测为出性软化的结局。

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往往出现短暂性发作,表现为一过性单肢瘫或偏瘫、肢体感觉障碍或失语等,24h完全恢复。过去临床医生认为系管痉挛所致,但硬化动脉不易发生痉挛,故这种解释已不为人们接受。据细致的临床观察,加之CT的问世以及尸检工作的不断探索,现在认为,这种短暂的发作,一部分由于细小栓子暂时阻塞了某一小动脉起功能障碍,但尚未组织的坏死,栓子即已落。正如作者曾遇一患者,左眼突然失明,检查时发现左眼底小动脉的玻璃样栓子,数小时后,患者恢复了视力,眼底完全正常。另一部分,可能由于小的软化灶成,但离重要结构囊或上升性感觉纤维较远,压迫这些纤维所造成的轻微水肿几小时即消失,故功能完全恢复,但软化灶仍然存在。近来CT的应用对解释该现象有很大帮助。如一患者病史中出现一次偏瘫,但CT可能发现有3处软化灶,说明其余两处并未造成症状。有时患者从未有过卒中发作,而CT可发现2或3个软化灶。尸检工作者实际早注意到某些患者因一次卒中而亡,但可发现另外两个陈旧性软化灶。说明这些静区的病灶,若接近重要的结构,可能因水肿波及而使患者出现短暂的发作,明许多所谓短暂性发作并非没有病理基础。另一种所谓可逆性缺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单瘫感觉障碍、失语等,在3周完全恢复。其症状都是由于接近重要结构的软化而起。作者遇到一例患者,突然出现左侧偏瘫,3周完全恢复,但CT发现右侧壳核有一软化灶,这进一步说明所谓短暂的可逆性的病例,实际都是由软化灶起,有其病理基础。只要临床医生理解发病机制,这些术语还可以保留,并有益于病人理上的安慰。1993年Fries等报告了患者囊后肢软化后尚能完全恢复。他用磁共振检查发现,囊后肢确有软化。这又有力说明大脑有着完备的代偿功能。

少数患者由于软化灶较广泛而在发病后1d死亡;部分因栓蔓延,软化灶扩大而在1-2个月死亡;多数则因软化灶周围组织的充水肿症状减轻,通过代偿作用,功能逐渐恢复;部分病人最后可能基本痊愈或只残存轻微的后遗症。有些病人因软化损害重要结构,如囊,则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单瘫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