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紫菀

紫菀 紫菀(拉丁:Aster tataricus L. f.,:青苑),菊科紫菀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通常生长于潮湿的河边地带。其斜升,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且常有定根,有棱及沟。它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基部期枯落,长状或椭状匙,下半部渐狭成长柄。它在中国产于河北蒙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在国外朝鲜、日本等地亦有分布。多年生草本,斜升。直......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斜升。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且常有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基部期枯落,长状或椭状匙,下半部渐狭成长柄,连柄长20-50厘米,宽3-13厘米,端尖或渐尖,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或浅齿。下部匙状长,常较小,下部渐狭或急狭成具宽翅的柄,渐尖,边缘除部外有密锯齿;中部或长披针,无柄,全缘或有浅齿,上部狭小;全部厚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被较密的短粗毛;中脉粗壮,与5-10对侧。 在下面突起,网明显。

头状花序多数,径2.5-4.5厘米,在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有线形总苞半球,长7-9毫米,径10-25毫米;总苞3层,线形或线状披针端尖或,外层长3-4毫米,宽1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质,被密短毛,层长达8毫米,宽达1。5毫米,边缘宽膜质且带紫红色,有草质中脉约20余个;管部长3毫米,蓝紫色,长15-17毫米,宽2.5-3.5毫米,有4至多管状长6-7毫米且稍有毛,裂长1.5毫米;花柱披针,长0.5毫米。

瘦果倒卵状长,紫褐色,长2.5-3毫米,两面各有1或少有3,上部被疏粗毛。冠毛白色或带红色,长6毫米,有多数不等长的糙毛。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中药 紫菀 实拍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阴坡湿地、山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耐涝、怕干旱,耐性较强。

分布范围

分布: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东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卢氏)、陕西及甘肃南部(临洮、成县等)等地。

国外分布:也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

繁殖栽培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块,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结耕翻,每亩(667m)施入腐熟厩肥3000kg、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浅耕20cm,整平耢细后做宽1.3m的高畦,畦沟宽40cm,四周好排水沟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冻10cm后,选择粗壮、紫红色、密而短、具休眠作种栽,取其中段,将其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个休眠,随切随栽。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25~30cm横沟,沟深5~7cm,种眼向上,15~17cm的规格顺沟摆放1~2段,覆土与畦面齐平,栽后稍加压实,浇水1次,再盖一层草保温、保湿。齐苗后揭去盖草,保墒、保苗。

田间管理

齐苗后浅松土、除草,结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1500kg;当苗高7~9cm时结中耕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封前结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饼肥50kg,于植株沟施入,施后盖土。封后若有杂草用手拔除。雨后或灌溉后及时疏沟排水,遇旱灌溉。发现抽薹及时剪除。

病虫防治

腐病

要危害植株基部与芦头部分。发病初期,部分变褐腐烂,叶柄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叶片枯死、腐烂。防治法: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l10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雾防治。

黑斑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紫黑色斑点,后扩大为近褐色大斑。防治法:发病初期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喷3次。

银纹夜蛾

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空洞或缺刻。防治法: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雾杀除。

主要价值

性味:苦,温。

功能: 温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喉痹,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服:汤,0.5~3钱;或入

药理作用:

⑴祛作用: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有祛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作用。

⑵抗菌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菌、伤寒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⑶抗病毒作用:水在鸡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⑷抑制肿的作用:据报道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小艾氏腹水癌有抑作用;也有报道从紫菀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出的环肽类化物对S180有抗肿活性。

毒性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制不宜静注射。

各家论述:

①《本草疏》:"紫菀,观其能喉痹,取恶涎,则辛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之药参用,则无害。"

②《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润而不,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者服一两立效。"

③《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苦能降,故治咳嗽上气喘,惟肺实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

④《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分。,久嗽中带,及肺痿喘,消渴,使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之表病也;蓄热结之里病也;吐血之逆上也;便血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盖二便,以此润大便结,利小便短赤阴阳,宣通壅滞,大有功。同生地、麦冬,宁。同皮、赤芍,清热凉血。其桑皮为中气药,紫菀药,宜分用。"

⑤《本草逢原》:"紫菀分之药,《本》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取性疏利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结降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焦,紫菀专通,使热从溲便去。《录》疗咳唾脓,大明消痰止渴,皆滋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沉者,咳属沉则分之病也。亦治下痢痛,与紫参同功。"

⑥《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凡风寒外束,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臭腥秽诸,无不治之。而饮蟠踞,浊涎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所以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咳嗽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阻塞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又不犯凉遏抑、滋腻恋郁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亦无不可。总之,金窒塞,无论为,皆有非此不之势。"

植物文化

回忆、真挚的爱。

传说

传说为痴情的女子所化,为了早猝的爱人,在秋末静静紫色小花等待爱人泊的灵魂。

另一个传说是死去的人为了告慰爱人,在秋天时候,坟墓的周围就会出淡紫的小花。活着的爱人看着这小花,就象见到曾的爱人一样,沉浸在美丽的回忆与思念中。

鉴别方法

性状鉴

一规则块状,长2-5cm,直径1-3cm;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端殖留基及叶柄殖痕,中下部丛生多数细;质坚硬,断面较平坦,显油性。多数,细长,长6-15cm,直径1-3m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边缘一圈现紫红色,中有细小木微香,味甜、微苦。以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显微鉴

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或类,多落或皱缩,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增厚,有的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少数厚壁细胞,在;油管呈类或扁,直径30-75μm,位于皮层侧,常与皮部束同数并相对;皮层明显。中柱小,中柱鞘1-2列细胞;初生木质部4-6原型。中央常有。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间歇性头晕

下一篇 健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