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紫萁

紫萁 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是紫萁科、紫萁植物植株高50-80厘米或更高。短粗,或成短树干状而稍弯。簇生,直立,柄长20-30厘米;叶片为三角广卵形羽片3-5对;小羽片5-9对。叶脉两面明显。为纸质。孢子(能育)同等高,长1.5-2厘米,沿中肋两侧面密生孢子囊。广泛分布于越南不丹日本、朝鲜、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中国;为中国暖温......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80厘米或更高。短粗,或成短树干状而稍弯。簇生,直立,柄长20-30厘米,禾秆色,幼时被密绒毛,不久落;叶片为三角广卵形,长30-50厘米,宽25-40厘米,部一回羽状,其下为二回羽状;羽片3-5对,对生,长,长15-25厘米,基部宽8-11厘米,基部一对稍大,有柄(柄长1-1.5厘米),斜向上,奇数羽状;小羽片5-9对,对生或近对生,无柄,分离,长4-7厘米,宽1.5-1.8厘米,长或长披针,先端稍钝或急尖,向基部稍宽,,或近截形,相1.5-2厘米,向上部稍小,生的同,有柄,基部往往有1-2合生,或阔披的短裂,边缘有均匀的细锯齿叶脉两面明显,自中肋斜向上,二回分歧,小,达于锯齿为纸质,成长后光滑无毛,干后为棕绿色孢子(能育)同等高,或常稍高,羽片和小羽片均短缩,小羽片变成线形,长1.5-2厘米,沿中肋两侧面密生孢子囊。孢春夏间抽出,深棕色,成熟后枯死。

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下或溪边酸性土上。多分布林下、山溪两侧和湿润的沟谷中。光照强度和土壤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对温度的适应性广,温达8℃时即可萌发,15℃左右时生长速度最快,高于20℃时生长始缓慢,30℃以上生长停止。对水分的要求较严格。喜湿润,不耐干旱。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越南不丹日本、朝鲜、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中国;为中国暖温带、亚热带最常见的一种蕨类,北起山东(崂山),南达台湾,东自海边,西迄云南贵州四川西部,向北至秦岭南坡,在云南分布于绥江、大、文山、广南、金平、景东、峨山、昆明、双柏、大理、漾濞、丽江、维西、腾冲、盈江、泸水、兰坪、福贡和贡山。

繁殖方法

一般多采用繁殖。多用匍匐的繁殖,在早春或晚秋到野地挖取紫萁贯众,在湿沙中暂贮保湿,当年4月或10月将分成若干段,每段保持1-2个,并保持一定量的须根,栽入土中,可繁殖出苗。

孢子

孢子采集:9月中下旬当紫萁贯众孢子由暗绿色转变为黄棕色时,选取长势健壮的植株,采取孢子,阴干后碾碎,筛出孢子囊,贮存在温度0-5℃的。播种前用无菌水充分冲洗,展于无菌纸上,等孢子囊干后,自裂,弹出成熟的孢子

培养基配制:用草炭土、暗棕壤、河沙,5份、3份、2份的比例混,拌匀,过筛制成混土。将洗净的粗河沙、石头、播种容器和混土分汽灭菌30分钟。

播种法:先用瓦盖上播种容器的底孔,放进小石子、粗河沙,约占容器的1/3,再加混土,用木刮平,压实,盖上玻璃待用。播种前把装满混土的容器浸在水里,使培养土充分湿润后取出,将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土上,播种后再浸放在浅水里,第二天取出,将播种容器移到温暖、空湿度达到80%以上的温室中,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温度控制在20℃左右,孢子3天就萌发,播后10天体,71天孢子体。孢子体达到3-4时进第一次移盆。孢子苗具有4以上、植株高达4-5厘米时进第二次移栽。以上,植株高将根系带土的孢子苗移栽到圃地里,移栽后覆盖塑料棚并定期浇水。7-8月份孢子处于成熟期,选择外观褐色裂的孢子群,剪下带孢子叶片放在干净光滑的纸袋中干待用。取腐熟弱酸性菜园土加河沙草皮土拌匀过筛,用汽灭菌30分钟,土壤湿度95%左右。将孢子播种于以上培养土中,不必盖土,要严加遮荫保持温度20-25℃,30-40天后孢子成,呈淡绿色匙扇形体,保持每天光照4小时,长至5毫米高时,每天喷水2次,连续一周,发育孢子体小植株。当叶片长至5厘米生长出第三叶片时,进移栽,此时土壤须保持湿润,进遮荫,第二年始旺盛生长。种植一次可生长10年,每年5-6月株高25厘米时采收嫩,可连续采收2-3茬。如在培养基质中加入GA3、硼酸等,可使紫萁孢子培养成苗率达到50%以上。

栽培技术

栽植

仿生态栽培紫萁对水分的要求较格,喜湿润,不耐干旱。雪峰山区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沟谷旁向阳缓坡林地、灌丛、林缘地,状整地保留林木或灌木遮阴。4月中旬,选取叶片长5厘米、长出第三叶片的小植株移栽,此时土壤须保持湿润,进遮荫。或直接到野地挖取紫萁贯众,4月或10月将分成若干段,每段保持1-2个,并保持一定量的须根,栽入土中,栽后覆土,稍压紧表土,再浇水、覆盖地膜。出苗后揭地膜,除草、松土。3年后适时采收。

大田栽培选择土地平整、水肥条件好、土质肥沃、渗透性好的地块进栽植。在秋季深耕,第年整地施入有机肥4000-5000千克/亩,翻耕整平,做成1.2亩宽的高畦,于4月份选取叶片长5厘米、长出第三叶片的小植株30厘米、沟深5厘米、株20厘米的规格移栽至畦面,此时土壤须保持湿润,进遮荫。待株高长至3-5厘米时进浇水施肥,每亩施尿素10千克。紫萁喜阴,骤然或持续高温,都会失水,造成热害,故夏季必须搭遮荫棚保持湿润的环境。水对紫萁贯众栽培很重要,要看苗情,看温浇水,满足紫萁土壤水分和空湿度的要求。土壤不干不浇水,常对面喷水,以清洗面的尘埃,保持面的清洁和湿度。对于光照较强的地块,宜在畦的四周种植1-2玉米高粱做遮荫物,也可采用遮光(阳)网遮荫,以利其生长

采收

中药:人工栽培采集时间以第3年为宜。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干。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稍弯,长5-30厘米,直径3-8厘米,表面棕褐色棕黑色。下部生有黑色颇硬的细叶柄残基近扁,斜向上,长不及4厘米,直径0.2-0.6厘米,暗棕色;断面有马蹄维管束,常与皮部。质硬,不易折断。

食用:一般在4-5月份,采集长度在20厘米左右、部卷状、尚未展伸直的嫩。过老或过嫩的叶片都达不到出标准。较少鲜食,以干制加工为,也可盐。这里要介绍干制的法。采收叶芽时不可损伤地下的,采收后大小分级,捆把上市。每15-20天采收一茬,采收后茬地晾晒1-2天,再浇水施肥,促进新生长紫萁在采集后应及时加工,否则鲜紫萁会很快失水萎焉、老化。先将水烧后,放入紫萁锅后约4分钟,将紫萁起水,立即用冷水冷却至常温晾晒,表皮鳞毛可去掉。这种法制成的紫萁呈红褐色,称为“赤干”;水焯后的紫萁若不去毛,其干制品呈绿色,称为“青干”。水焯后的紫萁必须及时摊晾晒,在晾晒过程中要进3-4次搓揉,使其组织受到破坏,以防晒干后纤维木质化,还可提高发涨率。

主要价值

药用:紫萁以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叶柄残基入药。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苦,微;止外伤叶柄残基:苦,微,有小毒清热解毒,祛瘀止,杀虫;治流感,流,乙腮腺炎,疮肿毒,麻疹水痘痢疾吐血,衄便血崩漏,带下,蛲虫,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食用及养:鲜嫩,味美爽养丰富,是一种贵的山珍野味。据分析,每100克紫萁含蛋白质3.1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4.3克、纤维3.8克,还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干品种含有钾、钙、镁、磷、、锰、锌和铜等多种元素。

济:丝状的须根附生植物的培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间歇性失忆

下一篇 紫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