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翻身困难

中枢性运动障碍是小儿瘫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多年来,许多围生期危险因素被认为与瘫的发生相要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重、缺氧缺、产伤、先天性发育异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近年来国、外对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等事件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
目录

病因

多年来,许多围生期危险因素被认为与瘫的发生相要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重、缺氧缺、产伤、先天性发育异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

近年来国、外对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等事件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的这种发育异常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等。

曾有文献把瘫的原因归纳起来,要有:父母亲吸烟、酗、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妊娠压综征、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高孕次,有死胎死产史,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胎儿发育迟缓,宫感染,宫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妊娠反应重、脐带绕颈、急产,不恰当助产,产钳分娩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肺炎,缺氧缺脑病黄疸黄疸延迟,、头部外伤抽搐、感染、中毒养不良等。

诊断

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损伤,智力低下或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 诊断为瘫。

3.反应迟钝及叫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发育的客观指标,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体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势,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往往是由于损伤使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或拇指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14.小儿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

15.自发运动少或不动或易打挺,全身松软、肉松弛或全身发硬,常从襁褓中窜出去。

有些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则有一些其他症状表现:

1.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

2.不使用下肢 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

3.不用单手 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

4.手笨 手的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

5.不能独坐 7个月不能独坐。

6.不能抓站 10个月不能抓站。

7.不会与人再见 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

8.使用脚尖站立 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

9.不能迈步 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10.流水及"吃手" 12个月以后有诊断价值。

鉴别

瘫痪征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

1、孤独症:有些孤独症小儿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不挛缩、足屈无障碍,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瘫鉴

2、先天性韧带松弛症:本病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是独自走延缓,走不稳,易摔倒,上下楼费力。有时误认为是瘫,但本病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可过度伸展、屈旋或外旋,力正常,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有时有家族史。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

3、三体综征:21三体综征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张力明显低下,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出,这是与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不出。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4、异染性白质养不良:该病又硫酸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性减退等。基与瘫的鉴要点在于病情呈进性发展,检测清、尿或外周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5、GM1神经苷脂病:GM1神经苷脂病 本病分三型,I型(婴儿型)属全身性GMl沉积病,生后即有张力低下、吸吮无力,运动发育落后,晚期张力增高,呈大脑强直状态,有时可能与瘫相混。但本病病情进展迅速,且有特殊外貌,表现为前突出,梁凹陷,位低,大,人中长,面部多毛,病儿发育迟缓,不能注视,有眼震,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早期就出现严重惊厥,约 l~2个月病儿在网膜黄斑部有樱桃红点。6个月后出现肿大,柱后弯,关节挛缩。晚期呈大脑强直状态,对外界反应消失,多在2岁以死亡。

GM1神经苷脂病Ⅱ型只侵犯神经系统,可有运动发育落后,走路不稳,反射亢进,有时需与瘫鉴。但本病在婴幼儿期起病,病前发育正常,此点与瘫的病程明显不同。本病常表现听觉过敏,惊吓反射增强,多有智力低下及惊厥,但本型无特殊容貌,不肿大,眼网膜黄斑无樱桃红点。

6、婴儿脊髓萎缩症:进脊髓萎缩症于婴期起病,无力呈进性加重,萎缩明显,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预防

(一)出生前的预防

1.实婚前保健:普及产前筛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病知识的指导;有婚配、生育等问题的咨询及男女双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检查,提出医意见。

2.搞好孕期保健:健康教育,定期产前检查;增加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等。避免产前感染和服用忌药,不接触X线、化毒物品等。加强孕晚期劳动保护,减少早产

(二)围产期的预防

1.提高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时监护。

2.理使用缩宫素,普及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

3.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4.预防窒息

5. 防治高红素血症

(三)出生后的预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实住院分娩

(2)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

(3)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清洁。

(4)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

(5)注意观察前

(6)实母乳喂养。

2.建立高危儿档案,展新生儿神经为测定、定期体检(1~2月1次)同时,做Vojta姿势反射检查。

3.正确对待椎穿刺:椎穿刺抽取少量积液用于检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为此家长应密切配,共同为患儿的健康负责。

4. 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风盛血燥

下一篇 发作时精神障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