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枝骨折
基本内容
由于青枝骨折时,骨骼虽“折”却仍然未“断”,因而一般都属于稳定骨折,通常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四肢骨的青枝骨折用石膏外固定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病因
诊断
鉴别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1.外伤性骨折 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治疗
骨折后护理
休息和观察
卧床休息3-7天,有利于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康复。
如果医生给宝宝使用石膏固定,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四肢和身体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肤色是否红润,四肢能否伸屈活动。以防止肢体长期包扎过紧引起缺血坏死。
如果发现宝宝的肢体有肿胀、发凉或麻木,皮肤有苍白、青紫或不能够活动等情况,都应马上带宝宝去医院复查。
加强营养
宝宝骨折时,应补充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骨折初期,宝宝的胃口会比较差,应安排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如给宝宝喝一些鱼汤、肉汤和蛋汤等。
随着宝宝病情的恢复,食欲也会逐渐好起来,应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以及大豆制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对骨折的恢复也很重要,应鼓励宝宝多吃一些含钙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大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石膏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石膏固定后,家长要注意帮助宝宝保护好石膏,防止折断、脱落和受潮。
2.骨折的肢体可用枕头和毛巾等抬高,高度可稍超过宝宝平卧时心脏的水平位置,这样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减少受伤部位的肿胀、疼痛,促使骨折愈合。
3.应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宝宝骨折的肢体做早期功能的锻炼。
4.拆除石膏后,肢体、关节运动受限,这是正常现象,主要是由于骨折的肢体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引起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功能锻炼,一般会恢复正常。
预防
愈后
儿童血供丰富,恢复比较快,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般没有后遗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