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对称性肌无力

养不良是一组原发性肉变性病,表现为进加重的对称性无力肉萎缩,为遗传性疾病。进养不良研究较多的Duchenne(DMD)和Becker(BMD)两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养不良症。DMD基因的异常(包括缺失、倍增和点突变)起其编码产物抗萎缩蛋白的完全丧失或部分缺陷,是导致上述两种疾病的致病原因。BMD型养不良症又称良性型养不良症,其发病率为DMD的1/10。病史......
目录

病因

DMD基因的异常(包括缺失、倍增和点突变)起其编码产物抗萎缩蛋白的完全丧失或部分缺陷,是导致上述两种疾病的致病原因。BMD型养不良症又称良性型养不良症,其发病率为DMD的1/10。

诊断

病史注意起病年龄,症状起始部位,无力萎缩在肢体的部位(近端或远端),对称性,病情进展速度,有无发作性加重或减轻及缓解期,有无疼痛感觉,有无家族史。体检注意肉萎缩的分布范围,有无肥大,深反射改变否,从仰卧位到起立时的步骤(Gower征),走姿势及步态,有无翼状肩,面、颈部肉有无萎缩,有无肉压痛或感觉障碍

尿酸、酐测定。清酶测定(乳酸氢酶、醛缩酶、谷草转氨酶、酸磷酸激酶)。电图检查。肉活体组织检查(包括电镜检查)。

本疾病是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存有先天性基因缺陷,大多表现为隐性遗传。

临床类型:

1、Duchenne型:又称严重型或假肥大型。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类肌病,性联隐性遗传,男孩发病。缓慢起病,无力常自双下肢近端始,表现为跑步困难,易跌倒,跌倒后起立困难。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四肢近端肉、肩肉萎缩。站立时椎过度前突,走时呈步”步态。

2、Becker型:又称良性型。性联隐性遗传。发病年龄多为5~20岁。首发症状盆带无力,常有腓肠假性肥大。5~10年后出现肩及上无力

3、肢带型:又称Erb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年龄常在10~30岁间。多首先出现盆带或肩无力,表现为上楼困难或不能过肩。病程较缓慢。多无假性肥大。

4、面肩型:又称Landouzy-Dejerine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在青春期起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早期面受累仅表现为眼睑无力,典型病例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纹和沟消失,无力,表情运动微弱或丧失,因轮匝假性肥大而出现增厚微噘。常见垂肩和翼状肩。晚期可累及躯干和盆带

鉴别

养不良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电图、生化检查与活检等,如有遗传家族史则诊断不难确立, 但需与下列疾病进

1、婴儿型萎缩症:要与DMD(假肥大型进养不良)相区要是起病年龄更早,有时可见震颤,其肉萎缩在肢体远端亦明显,电图检查及活检可作鉴

2、良性先天性张力不全症:应与先天性或婴儿期养不良症鉴,特点为无萎缩,CPK含量正常,活检无特殊发现,预后良好。

3、成年型萎缩症:要与肢带型养不良症区, 清酶测定,电图及活检以及有无震颤。一般可以鉴。如有困难时,可采用Coers(1979)提出的在活检时,测定终末神经支配比率TIR)的法,以估计肉中运动神经轴索侧突的分支( 即一定数量亚终末轴索所支配的纤维数 ),如TIR升高可诊断为萎缩症,正常则应考虑为肌病

4、多发性炎:要与肢带型区炎的发展较快,常有痛,亦无家族遗传史,活检常可以明确鉴

5、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应与远端型养不良症区,临床除萎缩外,尚有张力高,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且往往有震颤

6、重症无力: 须同眼型和眼型区无力有易疲劳性和波动的特点,用新斯的明或Tensilon试验明显好转,电图也可作鉴

7、强直性养不良症:有强直,常伴内障脱发性腺萎缩,清酶改变不大。

预防

养不良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原发于组织的遗传性变性病。因此家护理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环

1、在精神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保持理的期望,避免过度保护。

2、饮食宜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钙、锌,瘦肉、鸡蛋、仁、动物肝脏、排木耳蘑菇豆腐菜等可适当多食,少吃或忌食过辣、过咸、生冷等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食品。

3、采用力所能及的锻炼,亦不要过劳。

4、上肢可练习抬、俯卧撑、扩胸等;部可练习仰卧起坐。下肢可练习起蹲、上楼、跳跃、侧压腿等。注意防止挛缩,对膝关节、跟关节后适当牵。假肥大部位的按摩揉法。防止柱畸,保持良好坐姿,劳累后宜平卧休息。

5、鉴于本病病情呈进性加重,致残率高,因此早期治疗,制病情发展,可提高生存质量,特是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的,更要起注意,及早检查诊断。

6、治疗期间,忌烟,忌食辛辣、过咸食物,避风寒,防感冒,多饮水,多食含钙锌较多的食物,保持情舒畅,适当锻炼,患者家属要配按摩,患者本人要克服困难,坚持适当锻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装饰卷柏

下一篇 多指(趾)畸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