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火绒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根出条木质,有密集的枯萎宿存的叶和顶生的缨状叶丛,多分枝,后渐落叶,平卧或斜升,通常疏散丛生。花茎多数,通常生长于根出条叶丛上或根状茎上,长5-30厘米,直立或斜升,纤细,或挺直而稍宿存,下部不分枝,或有时具不正常的腋生短柄的苞叶群,或上部有花序枝,被白色绢状蛛丝状或棉状茸毛,全部有密生或上部有疏生的叶;节间除上部外长1-3毫米。叶直立或开展,线形或线状钻形,长8-30毫米,宽不超过1毫米,顶端尖或稍钝,有细长的尖头,基部多少狭窄,无柄,草质,边缘反卷,上面被蛛丝状毛或长柔毛,或近无毛,下面被白色茸毛;根出条顶生叶较短,顶端钝,两面被较密的长柔毛。苞叶多数,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宽1.2-3毫米,顶端尖,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较花序稍长或长2-3倍,开展成径2-6厘米的苞叶群。头状花序径3-4毫米,常10-40个密集成团伞状或复伞房状。总苞长约3毫米,被白色厚茸毛;总苞片约3层,顶端无毛,尖或稍钝,常隐没于毛茸中。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花冠长2.5-3毫米;雄花冠漏斗状管状,有披针形尖裂片;雌花花冠丝状。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有锯齿,雌花冠毛细丝状,有细锯齿。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突起。花期8-9月。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产四川西部、中部、西南部(雅江、冕宁、德昌、峨边、会理、雷波、泰宁、泸定等)和云南西部、中部、北部、东北部(德钦、大理、丽江、维西、昆明、滨川、会泽等)。
世界分布:北温带广布种。原产地为欧洲,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亚洲中部或中西部地区地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前苏联(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西部)、欧洲各国、非洲北部及西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与美国东部地区也有。
中国分布:新疆天山北部、华南、华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生于海拔1100-1500米地区的山坡、草原、野果林、灌丛地等;南京及其他少数城市也有栽培种植该植物的。
药用价值
植物文化
1、艾在中国的民俗史上的运用很广泛,但是它有真正作用却是在医药的运用价值上。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两本《蕲艾传》和《人参传》,李言闻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草药史上,为一味地道药材而著书的只有“艾”,并把艾的价值和人参的价值相媲美。
2、在众多的草药中,艾的自身功效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这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它被古人称之为百草之王。
3、此外,李时珍对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术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4、艾叶在民间的应用十分普遍,在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由此可见,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的肯定。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叶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可以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它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以预防产后体弱受病。在江浙一带流传有这样的民间风俗:端午节前在家门前放上几枝艾草和菖蒲的枝条,用来驱虫辟邪。
5、成年人一旦感染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七至九片,葱三至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造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或崩漏带下等经寒症及妇女产后虚寒性腹痛等用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这些用艾方法在全国很多地方民间都习惯采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