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孢疹
概述
汗疱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对称性的发生于手或脚的侧面。是发生在掌跖的水疱性皮肤病。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
中药历史
中医治疗汗疱疹有很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称之为蚂蚁窝。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所以应属湿邪偏盛。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汗疱疹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
临床表现
汗孢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其临床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
1-2周后干涸成屑,并可反复发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当前医学对于汗疱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只有少数病人发现和身体他处的霉菌感染或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有关。可能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夏季多见。
四种类型
剥落性脱皮
这种类型的脱皮现象主要出现夏末秋初,也是绝大部分孩子易出现的脱皮类型,与夏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较多有关。这种脱皮临床表现轻微,只限于较表浅的皮肤脱落而没有红疹、瘙痒等表现,只要避免接触碱性物质,就会很容易痊愈。
接触性脱皮
这种类型的脱皮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孩子生性多动、好奇心强、防护意识缺乏,喜欢到处摸、抓,难免会接触到很多粗糙的东西。还有些玩具表面化学物质较多,都会对孩子的手部皮肤产生刺激和伤害。
干燥性脱皮
主要与平时父母给孩子选用的洗手产品有关。如果经常用碱性较强的香皂、洗手液给孩子洗手,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干燥性脱皮,这种类型的脱皮同时还会伴有皮肤干裂。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用清水给孩子洗手,当然也可以选择偏中性、较缓和的洗手液。
汗疱疹性脱皮
汗疱疹性脱皮与孩子出汗较多有关,有一定的季节性。有的孩子冬天也会出现汗疱疹性脱皮,这是因为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感冒,会给孩子穿戴很多保暖衣物,使孩子手脚出汗,一旦衣物更换不及时,就容易引发汗疱疹性脱皮。
治疗方法
发病原因
汗疱疹在中医最常见的证型是脾虚湿盛型,脾胃是人体代谢水湿最重要的器官,脾胃的机能不好,水湿代谢不良屯积於体内,首先影响的就是大便排泄,排便会稀软排不乾净,或者很多天才排便一次,容易腹胀。水湿阻碍身体气机能,生困倦乏力的症状;湿气往体表走,就形成了汗疱疹,在加上夏天外在的环境又湿又热,使体内的湿气更不容易排出,因此夏季是汗疱疹好发的季节。中医治疗汗疱疹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从改善体质、巩固脾胃的机能做彻底的根治,脾胃机能正常,自然水湿就能正常代谢出体内,也就不会有汗疱疹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发生,当然当医师帮您调好体质,日后的自我照顾也是很重要的,若脾胃机能不好的人,可以服用健脾消疹汤(白术5钱、茯苓3钱、苍术3钱、土茯苓3钱),使用600cc的水,煮15-20分钟,每星期服用2-3次,来增强脾胃机能,平日也应减少吃冰冷寒性的食物
预防方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