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鯮鱼

鯮鱼,中药。为鲤科动物鯮鱼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的肉。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具有补虚,益,强筋之功效。常用于久病体虚,不和,食欲不振膝酸软,走不利。肉。味甘,性平。归。补虚,益,强筋。久病体虚,不和,食欲不振膝酸软,走不利。治久病体虚、筋骨痿软:鯼适量,姜3,葱头2个,盐少许。久。食肉饮汁,连......
目录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功效

补虚,益,强筋

主治

久病体虚,不和,食欲不振膝酸软,走不利。

相关配伍

治久病体虚、筋骨痿软:鯼适量,姜3,葱头2个,盐少许。久。食肉饮汁,连服1星期,停2d再服1星期。(《中国动物药》)

用法用量

服:食,100-200g。

使用注意

鯮鱼性平补虚,诸无所忌,不过痛风患者、皮肤病患者还是慎用为妙。

采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脏,洗净,鲜用。

形态特征

体细长,,无棱。头前部细长如管状平扁似嘴。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且稍向上倾斜。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稍上端较近,眼间隔较平坦,眼后头长约为长的2-2.5倍。下齿1,稍呈柱状。鳞细小,侧线鳞136170。鳍3,8,无硬刺,其起点在鳍之后。鳍3,9-11,起点和鳍末端相对或稍后。尾鳍分叉较深,下稍长于上。体深灰色,两侧及银白色,胸鳍淡红,鳍、尾鳍灰色鳍、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上有一微黑色纵纹。

生长环境

生活于江河中下层,为凶猛的大型类,要以类为食。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

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补五脏,益筋,和。”

2、《中国动物药》:“滋补强壮,益,健筋。治久病体弱,不和,肢体痿软,走不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食指感觉消失

下一篇 手掌呈黄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