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科鹧鸪属动物,保护级为无危。中华鹧鸪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雄鸟的体长为282至345毫米,体重292至388克;雌鸟体长为224至305毫米,体重255至325克;头黑褐色,四周围有棕栗色,脸部有一条白带,并镶嵌着浓黑色;除颏、部为白色外,其他体羽上都有白斑,上体的较小,下体的稍大,尾羽为黑色,......
目录

形态特征

中华鹧鸪雄鸟头、枕和后颈上部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前、头的两侧和后颈黄色,并成一条宽带,一直围绕到头和后颈上部;眼先和颊白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眼上纹从始一直延伸到颈侧,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颚纹;眼圈黑色羽略呈黄色;后颈下部、上和胸侧黑褐色,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为,上红色端斑,肩部红色端斑尤为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亦为黑褐色,但白斑多缀有黄褐色,初级羽暗褐色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色和白色斑;下黑褐色,密布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常转为黄褐色或褐色,并缀以细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颏、白色;胸、及两胁黑褐色,外翈具并排的白色斑,愈向后白斑愈大,到最后两侧白斑几相融;两胁白斑常沾有黄褐色;肛羽呈羽绒状,浅黄色,尾下覆羽黄色,具黑色羽干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纹和颚纹常断裂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为黄褐色,上白色斑,下和尾上覆羽为白色横斑;肩羽黑褐色,仅末端呈暗褐色。上胸黑褐色,满布以淡黄斑;下胸、和两胁白色沾黄,缀有少许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黄色,无纵纹。其余同雄鸟。

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

虹膜褐色,嘴峰黑色,脚橙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92-375克,♀255-388克;体长♂282-330毫米,♀300-345毫米;嘴峰♂21-27毫米,♀22-27毫米;翅♂130-166毫米,♀113-160毫米;尾♂62-85毫米,♀65-87毫米;蹠♂34-48毫米,♀38-44毫米。(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中华鹧鸪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中华鹧鸪为杂食性,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浆果种子,还有农田中落的谷粒、稻粒、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每当春暖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落在高高的石上或树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中华鹧鸪中华鹧鸪喜暖怕冷,喜欢沙,喜欢阳光。公母的活动喜好略有差异,在不同季有不同活动范围,在一天中活动范围也有差,天亮即下到山脚水觅食。上午十一点左右当山上沙土被阳光晒热时即上到山、山土壤松处晒太阳、并进,沙既是中华鹧鸪身体清洁的式,也是它们是宣示自己地盘的式,下午两点后下山觅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过夜,它们在地上草木稀疏处睡觉,并且睡觉地比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只公鸪可在这种明显的地域进,并且得到地盘所有者的公鸪认可的母鸪也可以同样式活动。

在一些捕捉公鸪比较严重的区域,通常有一只公鸪占领数个山头的情况,并和该山头的所有发情母鸪进交配。一般而言,母鸪的活动范围较小且相对固定。除繁殖期外大多鸪都是单独活动的,不结群(仔除外)。

喜欢活动于次生林、低矮灌木林、杂木林、尤其喜欢生活在上有稀疏树木遮,下有落草少的环境。生活在低山间干的山谷及丘陵的坡和砂坡上,多在灌丛、草地、荒山等环境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它们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清晨和黄昏时常在山谷间觅食,晚上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而且还常常更换夜栖的地点。

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中华鹧鸪分布图

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广大地区。

繁殖饲养

中华鹧鸪鹧鸪与鸡类同,一夫多妻制的繁殖式,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座山头往往有十数只鹧鸪活动,它们通过武力确定自己所在地域的地位(尤其是公鸪,将通过打斗产生一只头鸪),其他公鸪则只能低调活动,完全服从于头鸪,不许在该领地繁殖与啼叫。头鸪享有优先择偶权、交配权。通常一只公鸪会领导一只五只母鸪在其领地活动、交配。母鸪群体中也有地位的差,尤其是在发情季,先发情的母鸪会吸公鸪前来交配,并驱赶尚未发情的母鸪,但对同样发情的母鸪则能和睦相处。公鸪虽有多位妻妾,但它总会特定照顾其中一只母鸪。在繁殖,公鸪通常于领地最高处啼叫,并常边叫边走巡逻领地,母鸪则在公鸪领地巢、孵蛋。在特定的时间段公鸪会在巢边啼叫,守卫(以便母鸪出去觅食),有些公鸪会在母鸪离巢时代母鸪孵蛋。

繁殖期为3-6月,3-4月间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间鸣叫更为频繁,常在山、树桩、灌木乔木上鸣叫,尤以黎明和黄昏时更甚,往往是一鸟先鸣叫,其他雄鸟一起跟随,此起彼伏。巢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巢甚为简陋而粗糙,多由干草、树构成,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6枚,多时可达8枚。卵为色为淡皮黄色黄褐色,卵的大小为31.8-40.6×26.7-30.5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甚为恋巢,孵化期为21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活动,如遇天敌袭击,立即钻入草丛中隐匿,而雄鸟则善于将敌害走。

种类介绍

中华鹧鸪(2亚种)
中文 者及年代
1中华鹧鸪南亚亚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hayreiBlyth, 1843
2中华鹧鸪亚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intadeanusScopoli, 1786

主要价值

中华鹧鸪鹧鸪是中国南常吃的一种野禽。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中就有记载:“南人专以灸食充庖,云肉白脆,味胜鸡”。福建的谚语: “山食鹧鸪肉,海食马鲛(jiāo)鱠(kuài)”。可见在中国南很早就有食用鹧鸪的习惯。在广州,病人痊愈后多以沙参、肉竹、杞子、桂肉等与鹧鸪同,据说有滋补的功效。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到处可以遇到。

鹧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且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较高的锌、锶等微量元素,富含多种维生素、钾等多种矿物质。具有壮阳、强身健体的功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

民间把鹧鸪作为健脾疳积的良药,治疗小儿厌食消瘦发育不良效果显著。妇女在哺乳期间食用鹧鸪,对促进婴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具有明显效果。可治贫血和消除眼疲劳、增进人体机能、防风湿神经疼、消炎镇痛、退热消痛、养滋补、消退老年斑,使皮肤光润、治疗妇女痛经和不孕等症、治疗失眠神经衰弱、治疗头晕压、治疗老年哮喘、防止孕妇流产、补虚劳、强筋、防止动脉硬化、防止毛发落和变色、防、腿痛、治男性阴囊湿疹、治疗小儿生疮生癞、治痛、治疖子、治疗闭经、治麻疹、治虚劳、治疗泌尿系结石、治冻伤、治癣、治疳积

动物保护

种群现状

中华鹧鸪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华鹧鸪是中国南的传统狩猎鸟,尤其是在广东,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也到处可以遇到。但一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大量狩猎以供出,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来越少,希望有单位应该控制猎取的数量,对数量下降过快的地区加强保护工作。

保护级

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济、科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录ver3.1——无危(LC)。

动物文化

李白写过“宫女如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上面那些诗人们的诗句,就是跟“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有荆棘,有险滩,有狂,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的古诗词著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头之郁孤台意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手臂肌肉萎缩

下一篇 鳣鱼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