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足底溃疡

溃疡一般好发于足底足跟四肢关节附近。病人是麻杆菌的天然宿。麻杆菌在病人体分布(以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等网状皮系统某些细胞病原菌是麻杆菌。在光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成球团状......
目录

病因

病原菌是麻杆菌。在光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杆菌新的结构。麻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沸、高压、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病人是麻杆菌的天然宿。麻杆菌在病人体分布(以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等网状皮系统某些细胞。在皮肤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毛带及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液及横纹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杆菌。麻杆菌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要是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杆菌,但菌量很少。

病的传染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患者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式从理论上说,麻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式,认为粘膜是麻菌的要排出途径,分泌物中的麻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的流面还未能得到实。

必须指出,尽管前尚无足够的据肯定什么是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的毕竟是少数。麻院(村)附近的地区,麻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病人并问不出麻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infection),借以说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式而终止感染。

诊断

临床表现:

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如果发病,大多是不知不觉的。在典型症状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躯症状。这些表现没有特异性。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型一端发展。现据五级分类法,对各型麻症状特点分述如:

一、结核样型麻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常有明显的感觉(湿、痛、触)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落,这是很重要的特征。好发于四肢、面部、肩部和部等易受磨擦的部位。斑疹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斑块的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边缘高起有的向倾斜,移到变平的萎缩中,有的趋向于边缘厚度不同的半环、环或弓状。表面多干鳞屑,有时可见多数小丘疹堆积而成的损害。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眉毛一般不落。

本型的周围神经受累后(如神经神经、腓神经等),神经杆变粗大呈梭状、结状或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可成脓疡或瘘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经症状而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临床上表现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无力神经受累严重时,神经养、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大小萎缩,成“爪手”(神经受累)、“猿手”(正中神经受累)、“垂腕”(桡神经受累)、“溃疡”、“兔眼”(面神经受累)、“指()吸收”等多种表现。畸发生比较早。

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菌素实验为强阳性。细菌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组织病理变化为结核样肿,其特点是在表皮下看不见“无浸润带”,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杆菌。少数病人不治疗可以自愈,若治疗消退较快。一般预后良好,但成的畸常不易恢复。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

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又称无浸润区、免疫区),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多发,大小不一,有的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虽有感觉障碍,但较TT轻而稍迟。眉一般不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粘膜、淋巴结睾丸、眼及脏受累较少而轻。

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细胞密度指数(对数分类法,后同)1~3+。麻菌素试验为弱阳性、可疑或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组织病理变化与TT相似,但上皮样细胞周围的淋巴细胞较少、较松。在表皮下可见有一狭窄的“无浸润带”,切抗酸染色无或有少许麻杆菌。预防一般较好。“升级反应”可变TT,“降级反应”可变为BB。麻反应后易致畸和残废。

三、中间界线类麻

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色有葡萄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态有带状、蛇状或不规则,若为条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斑”“徽章样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由结组成的厚垫状块。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型重。眉常不落。粘膜、淋巴结、眼、睾丸脏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2~4+。麻菌素试验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界于两极型之间。组织病理变化为组织细胞肿,表皮下“无浸润带”大部分存在,可见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样细胞分化,一般较小,有的切中可见典型、不典型沫细胞。淋巴细胞少而分。切抗本乡染色有较多的麻杆菌,预后介于两极型之间。本型最不稳定,“升级反应”向BT发展,“降级反应”向BL发展。

四、界线类偏型麻

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型损害,数较多,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色为红或桔红色。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损害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眉、、发可以落,常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亦可成“狮面”。中晚期病人粘膜充、浸润、肿胀淋巴结睾丸肿大有触痛。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出现较晚。

本型查菌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为4~5+。麻菌素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缺陷。组织病理变化,肿性质倾向于沫细胞肿,有的组织细胞发展为不典型的上皮样细胞,有的发展为沫细胞。淋巴细胞常呈灶状,存在于沫细胞浸润之间,为本型的病理特点。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杆菌。预后比LL好,比TT 差,但仍不稳定,“升级反应”可变为BB,“降级反应”可变为LL。

五、型麻

本型病人对麻杆菌缺乏免疫力,麻杆菌淋巴、布全身。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皮肤损害的特点是数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表面油腻光滑。皮肤的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很轻。在较早期就有眉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落,以后毛亦稀落,这是型麻的一个临床特点。麻杆菌检查强阳性,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及弥漫性损害等。早期斑状损害分布于全身各状,以面部、胸部、部多见,色淡红色或浅色,边界不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可辩认。稍晚,除斑损继续增多外,陆续成浅在性、弥漫性润和结。在面部由于浸润弥漫增厚,外观轻度肿胀,眉常有落。稍晚,斑损融成大浸润,或在斑损和弥漫性浸润上出现结,弥漫性浸润向深部发展,更增明显而严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弥漫增厚,皮纹加深,肥厚,耳垂变大,眉光,头发稀或大落,结和深在性浸润混融在一起,眼结膜充成“狮面”样外观。四肢伸侧、肩、部、阴囊等处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更晚,由于弥漫性损害部分吸收,并有明显感觉障碍汗。在小腿,皮肤轻度变硬,光滑发亮,出现鳞样或蛇皮样损害,长久不退,有的头发几乎光,可见残发多沿管存留分布。

神经干虽然受累,但感觉障碍较轻,表现较晚。神经干轻度粗大,对称而软,到晚期亦可出现肉萎缩、畸和残废。

粘膜损害出现较早,先充肿胀,以后随着病情加重,发生结、浸润和溃疡。严重者可有中隔穿孔,当梁塌陷即见鞍淋巴结在早期即已受累,轻度肿大,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到中晚期则肿大明显,并有触痛。

睾丸受累,先肿大后萎缩,并有触痛,出现乳房肿大等。

眼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状体炎等.。组织器官亦同时受累,如肿大等。

本型查菌强阳性,4~6+。麻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明显缺陷。组织病理变化特点为沫细胞结构要由胞浆丰富的典型沫细胞构成。表皮下有“无浸润带”。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杆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畸较少,晚期可致残废。本型比较稳定,只有极少数在一定条件下可向BL转变。

六、未定类麻

本类为麻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 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演变为何种类型可依病人机体免疫力的强弱,向其它类型转变,多数向结核样型演变,少数向界线类及型演变。临床症状较轻,不累及脏。皮损单纯,上有淡红斑或浅色斑,表面平无浸润,不萎缩。毳毛可落。皮损为园、椭园或不规则。边缘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对称,皮损可有轻度感觉障碍神经干受累较轻,虽有增大但硬度较低,产生运动障碍和畸者少。查菌多为阴性。麻菌素试验多为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显缺陷。组织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炎细胞浸润。预后取决于机体的细胞免疫发展的程度。麻菌素试验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者预后良好。其发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它类型演变。

诊断:

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残废,或使扩大传染。诊断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分析,得出结论。对个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一、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病有的项,如是否来自流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二、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淋巴结等。

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鉴别

溃疡诊断:

一、细菌性疾病

1.皮肤疖肿蜂窝织炎

疖肿系由葡萄球菌起的深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为数个疖互相融成炎性肿块,蜂窝织炎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起,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以上三种感染的炎性肿块可化脓破溃后,溃疡细菌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均有红用热痛等炎症特征,一般不难与溃疡

2.汗腺炎 为发生于大汗腺部位的感染女胜多见,要发生于腋窝外生殖器,沟和肛门周围炎性硬结,破后排脓溃疡愈后结疤。

3.膨疮 常以链球菌感染为,不清洁外伤,虫咬为诱因。要发生于小腿处,初起为炎性,水疮或脓疮,向外围及深处发展,渗出物多可成赈壳样厚哪痴下为溃疡境界清楚,溃疡,周边陡峭基底较硬,附有灰绿脓性分泌物,一般2-4周结疤而愈,数月丐定数个,数十个不等久治不愈者,可成深在性坏死性溃疡

4.常狼疮 为皮肤结核最常见的类型,儿童和青年多见,常见于面部,初为小结质软,苹果酱色,可自破溃,溃疡,愈后成萎缩性癫痕,其周可出现新的皮损,不痒不痛,病程慢性,病理示典型的结核结

5.疼痛性皮肤结核 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女性多见,为皮肤下淋巴结关节结核病灶,淋巴蔓延至皮肤,而发病多先有淋巴结结核,以颈部上胸多见,其次为腋沟,初为皮肤结质硬增多,粘连融成块,出现干样坏死,软化破溃,成疫管及溃疡病理示结核样结

二、真菌性疾病

1.孢子丝菌病 本病由抱子丝菌起,常有外伤史。好发于四肢,在侵入处产生皮下结,不红不痛,结扩大以后,软化破溃溃疡,愈后结疤,之后损害沿淋巴管向上蔓延,呈条状分布,数可多可少,淋巴管可粗大,真菌镜检或培养可助于诊断病理,示慢性肿改变,在巨噬细胞可见抱子,有时见星状体。

2.皮肤隐球菌病 为新型隐球菌,始可为软样或粉刺样丘疹,结脓肿不久中央溃破边缘界限清楚,无红晕。几个损害可以融成较大的溃疡,新膜常有溃疡损害,好发于面劲胸及四肢,真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3.组织胞浆菌病 由组织胞浆菌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肠膜传染,要侵犯骨髓淋巴结等。皮肤黏膜损害始为坚实之硬性斑块,进而化脓破溃成有痛性浅,在性溃疡病理示巨噬细胞和组织细胞,可找到等生孢子培养可鉴定菌种。

4.放线菌病足菌肿如卡氏菌病 圴为慢性化脓性疾病结,破溃后流出有颗粒的脓液,可溃疡瘘管真菌,检查可区并确定诊断。

5.黄癣脓癣 为头部真菌感染,可有浅溃疡,发生真菌镜检培养,可确立诊断。

三、病毒性疾病

手足病,啼疫可发生于手足口腔,水疱破后成小溃疡

预防

要控制和消灭病,必须坚持“预防为”的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病。鉴于前对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防治法上要应用各种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药物治疗。对流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药物进预防性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