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驼绒藜

驼绒藜 驼绒藜(拉丁: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 (L.) Gueldenst.),为优若,是驼绒藜灌木驼绒藜植株高0.1-1米,分枝多集中于下部,斜展或平展;较小,条、条状披针披针雄花序较短,紧密,雌花管裂角状;果果期6-9月。国外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要分布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生于戈......
目录

形态特征

驼绒藜

植株高0.1-1米,分枝多集中于下部,斜展或平展。较小,条、条状披针披针,长1-2-(5)厘米,宽0.2-0.5-(1)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楔形,1,有时近基处有2条侧脉,极稀为羽状。雄花序较短,长达4厘米,紧密。雌花,长3-4毫米,宽约2毫米;管裂角状,较长,其长为管长的1/3到等长。果直立,,被毛,果期6-9月。

分布范围

本种在我国要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蒙古等省区。国外分布较广,在整个欧亚大陆(西起西班东至西伯利亚,南至伊朗巴基斯坦)的干旱地区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戈壁、荒漠、半荒漠、干旱山坡或草原中。

牧草特性

驼绒藜是一种抗旱、耐、耐瘠薄的灌木颈较粗壮,常裸地表,主根入土60厘米左右,侧根发育较差,根系土外较多,容易枯死。驼绒藜种子的寿命较短,发能力一般只能保持8~10个月,超过一年则发较差。据栽培观察,在温度4℃左右时,土壤水分适宜,种子很快萌发,在温度25℃时,24小时之率可达75.9%。驼绒藜刈割后再生力较差,一年只能刈割一次。驼绒藜是一种温带旱生灌木,适宜于年积温1700~3000℃及年降水量在100~200毫米的干旱与半干旱的候条件下生长土壤为棕钙土、灰钙土、灰棕荒土或棕色荒漠土。要分布于荒漠地带,也可进入荒漠草原地带。在上述地带的山地,山麓,山间谷地以及河岸沙丘等处,成单纯优势种群落,或与其他小灌木多年生禾草等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驼绒藜群落。

主要价值

驼绒藜为中上等饲用灌木,家畜采食其当年生条。在各种家畜中,骆驼与山羊、绵羊四季均喜食,秋冬最喜食,绵羊与山羊除喜食其嫩外,亦喜采食其花序果实,马四季均喜采食,牛的适性较差。

驼绒藜为富有养价值的植物,它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钙及无氮浸出物,尤其在越冬期间,尚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且冬季地上部分保存良好,这对家畜冬季采食有一定的意义。

驼绒藜繁茂,每亩产草量可达50~150千克,它的品质和适性均较好,并具有耐旱能力,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有种驯化价值。是改良天然草场最有前途的植物之一。驼绒藜除饲用外,还可用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栽培技术

驼绒藜在荒漠区直播很难成功,以采取育苗移栽的法为宜,即选择水肥充足的土壤,进早春播种,待培育出幼苗,翌年春暖后移入大田栽培。若在干旱地区直播,必须趁阴雨天,抢墒播种。通常先将种子湿沙混拌匀,然后播下,覆土不宜过厚,以免影响出苗。

常见牧草虫害

蛴螬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身肥胖

下一篇 星迹步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