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负重障碍
原因
病因:
常为压缩挤压暴力所致。
发病机制:
大多系高处坠下时的压缩,或挤压暴力所致;尤以足背伸时更易引起。此时以距骨颈部骨折为多发,次为距骨体骨折,足处于中间位时,多导致距骨体骨折,而足跖曲时则距骨后突骨折多见。类同的暴力尚可引起距骨的脱位。注意辨别风湿的原因,外力的因素。
检查
一般多无困难,可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症状及X线平片(正位、侧位及斜位)加以确诊。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踝关节的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压痛点多局限于踝关节下方,且与骨折分型的部位与骨折线的走行相一致。除距骨后突骨折者外,下肢负重功能多有障碍。
鉴别诊断
缓解方法
(一)治疗
1.无移位的骨折:一般选用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6~10周。于固定期间,如局部肿胀消退致石膏松动,可更换石膏。
2.可复位的骨折:原则上是在手法复位后以小腿石膏制动,并按以下不同骨折类型处理。
(1)距骨颈骨折:牵引下将足跖屈,并稍许内翻,再向后推进以使骨折复位。但跖屈位不宜超过120deg;,以小腿石膏固定2~3周,换功能位小腿石膏继续制动6~8周。
(2)伴有距骨体后脱位的距骨颈骨折:徒手牵引下(必要时跟骨斯氏钉牵引),使足部仰伸及外翻,以使胫距间隙增宽及松解跟骨载距突与距骨之间的交锁,从而有利于距骨体的还纳。与此同时术者用拇指将距骨向前推移,当感到已还纳原位后,即逐渐将足跖屈,并在此位置上行小腿或大腿石膏(后者用于移位明显者,膝关节亦维持于微屈位)固定,3~4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再持续6~8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