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2-0.8米,全体无毛。茎单一或少数,圆柱形,无腺点,上部分枝。叶对生,无柄,其基部完全合生为一体而茎贯穿其中心,或宽或狭的披针形至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2-)2.5-7(8)厘米,宽(0.7-)1-3.5厘米,先端钝形或圆形,基部较宽,全缘,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边缘密生有黑色腺点,全面散生透明或间有黑色腺点,中脉直贯叶端,侧脉每边约4条,斜上升,近边缘弧状连结,与中脉两面明显,脉网细而稀疏。花序顶生,多花,伞房状,连同其下方常多达6个腋生花枝整体形成一个庞大的疏松伞房状至圆柱状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达4毫米,先端渐尖。花直径6-10(-15)毫米,近扁平,基部为杯状;花蕾卵珠形,先端钝形;花梗长2-3毫米。萼片长圆形或长圆状匙形或长圆状线形,长3-7(-10)毫米,宽1-3毫米,先端图形,全缘,边缘疏生黑腺点,全面散布淡色稀为黑色腺点及腺斑,果时直伸。花瓣淡黄色,椭圆状长圆形,长4-8(-13)毫米,宽1.5-4(-7)毫米,宿存,边缘有无柄或近无柄的黑腺体,全面散布淡色或稀为黑色腺点和腺条纹。雄蕊3束,宿存,每束具雄蕊10-14枚,花药淡黄色,具黑腺点。子房卵珠形至狭圆锥形,长约3毫米,3室;花柱3,长约2毫米,自基部分离。蒴果宽卵珠形至或宽或狭的卵珠状圆锥形,长6-9毫米,宽4-5毫米,散布有卵珠状黄褐色囊状腺体。种子黄褐色,长卵柱形,长约1毫米,两侧无龙骨状突起,顶端无附属物,表面有明显的细蜂窝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长习性
主要价值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调经,祛风通络。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肠炎,痢疾,乳痈,痈肿疔毒,烫伤,蛇咬伤,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腰腿痛。外用还可治头癣,口疮,目翳。
相关配伍
1、治吐血,衄血:元宝草30g,银花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肺结核咯血:元宝草15-30g,百部12g,仙鹤草、紫金牛、牯岭勾儿茶各15g。水煎服。一般需服药1-3个月。(《浙江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洗净捣敷,或干品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
无瘀滞者及孕妇禁服。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孕妇慎服,无瘀滞者忌服。”
2、《泉州本草》:“多服破气,令人下利。”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1、抗抑郁作用。
2、抗肿瘤作用。
相关论述
2、《百草镜》:“治跌仆闪腰挫疼,解毒。”
3、《简易草药》:“治痧症。”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高热,痢疾,肠炎,月经不调,白带。”
有关附注
植物研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