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下肢肿胀和乏力

下肢肿胀和乏力是深静栓的症状之一。多是有脊髓颈椎病起的,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发紧、抬步沉重感等症状,逐渐还会出现跛颤抖、步态摇晃、容易跌倒等现象。髂静受压后,受压段静水肿,管壁增厚呈灰白色。严重长期受压管壁皮细胞消失,被纤维和结缔组织替代,管腔成粘连。粘连结构有三角、长、横及条索状。如果粘连广泛,流阻力增加,流缓慢,有可能栓,导致管腔塞,外观呈扁......
目录

原因

髂静受压后,受压段静水肿,管壁增厚呈灰白色。严重长期受压管壁皮细胞消失,被纤维和结缔组织替代,管腔成粘连。粘连结构有三角、长、横及条索状。如果粘连广泛,流阻力增加,流缓慢,有可能栓,导致管腔塞,外观呈扁条索状。严重的静受压或粘连,起管腔缩小,回流障碍,静压升高。静压升高会导致下肢肿胀、浅张等症状。静回流受阻后,逐渐会建立侧支环。最常见的是盆腔的静从和左升静。这些侧支静从在髂总静受阻时起重要的代偿作用。

检查

【临床表现及分型】

Cockett综症好发于青壮年,年龄多见于20~40岁。持续下肢肿胀和乏力是本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女性患者可以伴有月经延长和月经量增多,以及月经期下肢肿胀症状。随症状加重,会出现下肢浅张,范围广泛,甚至可以达到下壁,而且张程度重,可以久不愈的溃疡

动脉压迫静式把本病分为6种类型:

Ⅰ型:右髂总动脉压迫左髂总静;

Ⅱ型:右髂总动脉压迫下腔静远端;

Ⅲ型:右髂总动脉压迫右髂外静;

Ⅳ型:在韧带处左髂外动脉压迫左髂外静;

Ⅴ型:左动脉压迫左髂总静;

Ⅵ型:左髂总静张的左动脉压迫。

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简便、无创伤的诊断法,必要时可反复检查。但是对髂静是否受压的准确性稍差。

2、静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法。插管造影优于下肢顺造影。要征象有:受压段静横径增宽、局限的充盈缺损、静塞、受压段静成角、侧支成、造影排空延迟等。

3、静测压:髂静受压后会起静压增高,如果受压段静两端压力差大于1.5mmHg表示需要治疗。

【诊断】

具有以下特点者可以诊断Cockett综症:

1、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2、持续下肢肿胀和乏力。

3、随症状加重,会出现严重下肢浅张。

4、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诊断,静造影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下肢肿胀和乏力的鉴诊断:

1、下肢瘫痪下肢瘫痪脊髓压迫症的症状表现。

2、下肢无力下肢无力多是有脊髓颈椎病起的,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发紧、抬步沉重感等症状,逐渐还会出现跛颤抖、步态摇晃、容易跌倒等现象。脊髓颈椎病颈椎病的一种类型。颈椎病大体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颈椎病动脉颈椎病脊髓颈椎病四种类型。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征,是颈椎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征、颈椎间盘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质增生,或椎间盘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失稳、松动;核突出或出;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组织,并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征。

3、下肢弥漫性水肿下肢弥漫性水肿是指水肿首先从下肢始,呈弥漫性。

4、下肢或周身软瘫下肢或周身软瘫巴特综征中水盐代谢失常型中的一个症状

【临床表现及分型】

Cockett综症好发于青壮年,年龄多见于20~40岁。持续下肢肿胀和乏力是本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女性患者可以伴有月经延长和月经量增多,以及月经期下肢肿胀症状。随症状加重,会出现下肢浅张,范围广泛,甚至可以达到下壁,而且张程度重,可以久不愈的溃疡

动脉压迫静式把本病分为6种类型:

Ⅰ型:右髂总动脉压迫左髂总静;

Ⅱ型:右髂总动脉压迫下腔静远端;

Ⅲ型:右髂总动脉压迫右髂外静;

Ⅳ型:在韧带处左髂外动脉压迫左髂外静;

Ⅴ型:左动脉压迫左髂总静;

Ⅵ型:左髂总静张的左动脉压迫。

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简便、无创伤的诊断法,必要时可反复检查。但是对髂静是否受压的准确性稍差。

2、静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法。插管造影优于下肢顺造影。要征象有:受压段静横径增宽、局限的充盈缺损、静塞、受压段静成角、侧支成、造影排空延迟等。

3、静测压:髂静受压后会起静压增高,如果受压段静两端压力差大于1.5mmHg表示需要治疗。

【诊断】

具有以下特点者可以诊断Cockett综症:

1、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2、持续下肢肿胀和乏力。

3、随症状加重,会出现严重下肢浅张。

4、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诊断,静造影可确定诊断。

缓解方法

下肢深静成不仅可以发致命性的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病人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深静栓的发病率。前预防下肢深静成的要有2类: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法。

1.药物预防

(1)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及体外均能防止成,但肝素起出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术中失加大。鉴于此,张小量法,减少出危险。具体法是术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成的发病率以及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但伤局部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功能,但应监测,以防发生肝素起的减少症。

(2)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种混物,其分子量组成从4000~20000,平均为15000。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肝素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组成为4000~6000,抗凝作用表现在对抗Ⅹa和Ⅱa因子。相对于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强于抗Ⅱa因子(两者作用比为2:1~4:1。而肝素为1:1),因此它倾向较肝素小,而半衰期较肝素长,皮下注射后生物利用度较肝素高。低分子量肝素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并代替肝素成为预防成的首选药物。由于各个厂家出品的低分子量肝素其组成各不相同,具体量应参照各产品的说明书,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半衰期较长,1天仅需皮下注射1~2次。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减少症,但较肝素发病率低,由于两者之间有交叉作用,因此对于肝素起的减少症的病人,不能用低分子量肝素来替代。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监测出凝功能。低分子量肝素如过量,同肝素一样,可用蛋白与之对抗。

(3)服抗凝药: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为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治疗窗较窄,因此用药期间需监测酶原时间(PT),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有者建议针对不同的手术华法林的用量应不同,对于髋关节、膝关节术,华法林量稍大些,而对于一般的部手术、下肢折复位手术,用药量可减小。华法林如过量,其出的危险性加大,此时可用维生素K1对抗。

(4)服抗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聚集及释放反应,服抗药能减少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要针对作用,对于凝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

(5)其他: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抗凝作用要包括:①液稀释作用;②降低的黏附作用;③提高栓的易溶性。手术中及术后每天静滴注500ml右旋糖酐40,对预防下肢深静栓有一定的作用。其副作用要有倾向、过度扩容及过敏反应等。

2.机械物理

(1)间歇性腿部充压迫法:小腿肉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走动时依靠小腿肉的收缩,有助于腿部静回流。当因各种原因使下肢制动时,腿部静流速减慢,为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病人手术或卧床时,用充带绑缚病人小腿,间歇充压迫小腿肉,能使下肢静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预防栓的作用。此法尤其适抗凝忌的病人,但下肢缺的病人应慎用。(2)阶梯压差性弹力袜:穿有阶梯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深静栓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加速下肢静回流有。由于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成倾向的病人,或配其他预防措施,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压迫法一样,对下肢缺的病人应慎用。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成的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成的可靠措施,但对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术后常规使用药物以预防术后出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成。前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和机械法2大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