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叶下珠

叶下珠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珠仔草,大戟大戟叶下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下珠高10-60厘米,通常直立,基部多分枝纸质,长或倒卵形,长0.4-1厘米,下面灰绿色,近边缘有1-3列短粗毛,侧脉4-5对;叶柄极短,托叶卵状披针,长约1.5毫米;雌雄同株蒴果球状,红色种子黄色期4-6月,果期7-11月。其产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等......
目录

形态特征

叶下珠一年生草本,高10-60厘米,通常直立,基部多分枝倾卧而后上升;具翅状纵棱,上部被-纵列疏短柔毛。

叶片纸质,因叶柄扭转而呈羽状排列,长或倒卵形,长4-10毫米,宽2-5毫米,、钝或急尖而有小尖头,下面灰绿色,近边缘或边缘有1-3列短粗毛;侧脉每边4-5条,明显;叶柄极短;托叶卵状披针,长约1.5毫米。

雌雄同株,直径约4毫米;雄花:2-4朵簇生于腋,通常仅上面1朵,下面的很小;花梗长约0.5毫米,基部有苞片1-2枚;萼片6,倒卵形,长约0.6毫米,端钝;雄蕊3,丝全部合生成柱状;花粉粒长球,通常具5孔沟,少数3、4、6孔沟,孔横长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雌花:单生于小中下部的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6,近相等,卵状披针,长约1毫米,边缘膜质,黄白色花盘盘状,边全缘;子房卵状,有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端2裂,裂弯卷。蒴果球状,直径1-2毫米,红色,表面具-小凸刺,有宿存的花柱萼片裂后轴柱宿存;种子长1.2毫米,橙黄色期4-6月,果期7-11月。

生长习性

叶下珠生长在温暖湿润,土壤疏松的地域,稍耐荫,生长地土质以森林棕壤和沙质土为土壤pH5.8~7.0。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灌木丛中或稀疏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四川大雪山产叶下珠没食子酸含量最高)、云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夏秋季采集。

繁殖栽培

地块选择

叶下珠选择交通便,周围1km范围无产生污染的工、矿企业,无垃圾场等污染源,空质量符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土壤质量符《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以上,灌溉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1992)的地区。要求地块土壤疏松透,较肥沃,土质以森林棕壤和沙质壤土为好。土壤pH5.8~7。要求地块公路30m以上,坡度0~15°。

整地起畦

在陕南秦岭山区栽培叶下珠,要求在选好的地块上整高畦,畦面宽1.2m,畦长据地而定,畦面利于排水和便于干旱时灌溉。操作道宽40cm,深25cm。整地前在选好的地块上每公顷施入腐熟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45000kg,过磷酸钙750kg,尿素225kg,深翻混匀后整地作畦。

播种

播种时间在清明过后4月中旬进。据测定叶下珠先年收获种子千粒重0.52kg,发率63%,每公顷用种量7.5kg。播种法以条播为好,在畦面每隔20cm深2cm的细沟,将种子与细土拌匀后撒入沟,用钉耙轻轻将畦面整平覆盖即可。

田间管理

叶下珠种子较小,出较慢,4月中旬播种后需25d左右出苗,出苗后定期查苗,当苗高5cm的时候进定苗,株以5~7cm为宜,发现缺苗应及时移栽补苗,叶下珠移栽应在下午进,成活率极高。

叶下珠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集中除草3次,5月底拔草1次,6月下旬和8月中旬集中用小锄除草各1次,深度3cm,平时视杂草情况随时拔除。严格止使用除草

灌排水

长期干旱时应沟灌,让水沿操作道渗入畦;雨季前应清理排水沟,确保田块不积水。

追肥

7~8月份是叶下珠旺盛生长期,结除草每公顷可施入磷酸二铵复肥300kg,尿素150kg。

采收贮藏

叶下珠叶下珠应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采收,10月中旬后随温降低叶片很快变黄落,影响药材质量和品质。叶下珠药用部分为全草,且根系较浅,生长土壤疏松,用手从基部连拔出,抖净部泥土后晾干。叶下珠每公顷产鲜草24282kg,每4.13kg鲜草可产1kg药材,大田每公顷产药材5879kg。注意在晾干药材过程中,叶下珠成熟果实大量落,收起药材后将底落层果实收集除去杂质,粒晾干后将种子放在阴凉干处保存。

主要价值

】:珠仔草、假油甘、含羞草、五时龙珠草、企叶下珠、小里草、油甘草、田、夜草、田青仔、后珠。外地称为珍珠草、十珍珠、日、夜草、夜珍珠阴阳草、老鸦珠、叶底珠。本品为大戟草本。

【来源】为大戟科油植物叶下珠,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全草,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苦、甘,凉。

【功能治】清热利尿,明,消积。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赤白痢疾、暑热腹泻肠炎腹泻夜盲、急性结膜炎疮、头疮、赤眼、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外治毒蛇咬伤、指头蛇疮、皮肤蛇卵等。

【用法用量】25~5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周围。

【化成分】没食子酸、甲氧基糅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萝卜苷、山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苏木酸、柯里拉京、黄酮、去氢诃子次酸、糅质、生物碱、芸香苷、糅料云实素、短苏木酸乙脂、短苏木酸甲脂、老鹳草素、短苏木酚酸和去氢诃子次酸三甲脂等。其中没食子酸为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

植物研究

药理作用

叶下珠⒈抗乙型炎病毒作用 Thyagarajan氏等用氯仿提取苦味叶下珠,将所得粗提物,分配成2%和1%的溶液,再与等量的HBsAg阳性入清,在37C混培养48h,结果叶下珠粗提物使清中HBsAg全部灭活。徐大文等报道叶下珠的水提取液可抑制HBV-DNA转染的2.2.15细胞,在培养液中对HBsAg与HBeAg的抑制率分为64.5%与39.17%,在体外对HBsAg与HBeAg的抑制率分为47.62%与49.09%。

⒉抗细胞损伤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木脂素类的叶下珠素和叶下珠次素对四氯化碳诱导的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Agarwal氏等报道珠子草对烈性和CCL4诱发的大鼠肝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它可使ALT、AST和SALP水平下降,脂肪沉积减少,病理组织观察到实质细胞再生。周世文等报道叶下珠细胞损伤作用机制,将叶下珠提取物在体外与大鼠肝细胞共同孵育,观察结果能抑制CCL4所致细胞损伤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膜保护作用有。Venkateswara氏等报道将6只感染WHV的土拨分成二组,治疗组3只腔注射苦味叶下珠浸出液0.5ml(相当干重9mg),每周一次,共9次,对照组用安慰。疗程结束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治疗组门静区边缘炎症浸润伴少量或无灶性坏死,而对照组门静区广泛炎症和明显灶性坏死。

⒊抗原发性细胞癌 从叶下珠中分离出的木脂素成分,具有抗肿、抗有丝分裂、抗病毒等活性。Blunmberg低其向肝癌发展的危险。将32只慢性WHV感染的土拨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只接受叶下珠治疗,对照组9只用安慰,连续观察100天以上,死后组织病理检查,治疗组4只(17%)发生原发性肝癌,而对照组6只(67%)发生原发性肝癌。王昌俊等研究报道叶下珠提取物(1-20mg/ml)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活力有明显减弱作用,却具较强细胞毒作用和杀伤效果,并对该细胞的DNA成和增生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结论:叶下珠具有杀伤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抑制其增生作用。

⒋抗爱滋病毒 对爱滋病毒逆转录酶(HIV-IRT)的抑制作用。被认为是预防爱滋病的新进展,天然产物已应用于HIV-IRT的抑制。Verkanteswaran氏报道珠子草的水提取物浓度为50μg/ml和500μg/ml时对HIV-IRT的抑制率分为50%与96%。诸孝弘氏等从珠子草中分离的化杠香藤酸A,显示对HIV-IRT有阻碍活性。

⒌抗细菌作用 抑菌试验表明,100%叶下珠用平纸法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糖、大肠、福氏痢疾伤寒及绿脓等有抑制作用。

性状鉴

叶下珠

以果多、色灰绿、无泥砂者为佳。

显微鉴

横切面:类,有5-10棱。表皮细胞长,外壁稍厚。皮层外侧为2-3列厚用细胞,棱处更发达;薄壁细胞或类,向细胞渐大。中柱纤维束帽状,位于皮部外侧。维管束外韧型。成层通常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直径13-33μm,单个在或2-3个成群;木射线宽1列细胞,壁稍厚,木化。部常因薄壁细胞破裂而成空洞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相似,类或不规则,外侧常略呈乳头状;绿表皮外侧被角质层。肉细胞分化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或长,垂周壁平直。气孔千轴式。叶缘细胞常见有角质层突起。

理化鉴

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取滤液5ml,加少量盐酸及镁粉,呈橙红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一篇 叶上珠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