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岩白菜

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Hook. f. et Thoms.)Engl.)是耳草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52厘米。其粗壮、均基生、叶片革质、先端钝、边缘具波状齿至近全缘、基部楔形、两面具小腺窝、托叶鞘边缘无毛。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北部及西藏南部和东部、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北部等。多年生草本,高13-52厘米。粗壮,被鳞片均......
目录

形态特征

岩白菜多年生草本,高13-52厘米。粗壮,被鳞片

均基生;叶片革质,倒卵形、狭倒卵形至近,稀阔倒卵形至近长,长5.5-16厘米,宽3-9厘米,先端钝,边缘具波状齿至近全缘,基部楔形,两面具小腺窝,无毛;叶柄长2-7厘米,托叶鞘边缘无毛。花葶疏生腺毛

聚伞花序锥状,长3-23厘米;花梗长8-13毫米,与花序分枝均密被具长柄之腺毛;托杯外面被具长柄之腺毛萼片革质,近狭卵形,长6.5-7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面和边缘无毛,面密被具长柄之腺毛花瓣紫红色,阔卵形,长10-16.5毫米,宽7-7.8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变狭成长2-2.5毫米之爪,多雄蕊长6-11毫米;子房卵球,长6.7-7.5毫米,花柱2,长5.3-7.5毫米。染色体2n=34。果期5-10月。

生长习性

野生岩白菜生长在高海拔2700-4200米区域,土壤为棕壤或暗棕色森林土,pH为6.2-6.7,植被为间有很多杜鹃的针阔混交林地。岩白菜生长在此种生态环境的阴坡灌丛下或缝中。阴坡、腐殖质层深的生长最为旺盛。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北部及西藏南部和东部。生于海拔2700-4800米的林下、灌丛、高山草甸和高山碎石隙。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北部、尼泊尔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繁殖栽培

繁殖

岩白菜种子播种出苗率春季最高,出苗率也仅22.5%。春季播种的幼苗生长较快,达到五期,比夏季和秋季要快10-20天,这是春季种子的生命力较旺盛所致。种子细小,也难于选到成熟一致的种子

扦插繁殖是将岩白菜处理后,扦插苗床种植。岩白菜扦插易成活,春、夏、秋3季扦插,成活率平均达97.2%。夏季因温湿度最好,扦插成活率最高。但春季扦插幼苗生长最快,达到五期比夏、秋季要短10-30天。随遮荫度增加而提高。生长遮荫度85%的生长最好。

栽培技术

施用肥料岩白菜地上部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施用堆肥和腐殖质土岩白菜生长势强,要表现在每株分蘖数和每株叶片数及色上,平均比不施的单株分蘖数要多1.8-2.3个,单株叶片数要多2-3。施堆肥、施腐殖质土的须根系较多较发达,活力较强。可能随时间的推移,差异将会逐步显现。

注意谢后及时剪掉残花序,保持株整洁,浇水适量,防止太阳曝晒。

病害防治

常有褐斑病和蚜虫危害。褐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600倍液喷洒;蚜虫用2.5%鱼藤乳油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岩白菜栽培容易,叶片褐色紫红色,十分美丽,花叶俱美,是常见的观又观的宿卉,适宜水边、石间丛栽或草坪边缘栽植,也广泛用作地被植物

药用价值

全草含岩白菜素(bergenin)等香豆类。入药;无毒;治虚弱头晕、劳伤咳嗽吐血咯血、淋浊、白带及肿毒等。外感发烧体虚者慎用。

【药性】味甘、涩,性凉。归

【功能治】滋补强壮,止咳止。。虚弱头晕;劳伤咯血;虚弱头晕吐血咯血;淋浊;白带

【用法用量】服:汤,6-12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或研末调

【使用注意】虚弱人有外感发热者慎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打软腿

下一篇 大腿局部肿胀变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