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骨化
原因
(一)发病原因
(二)发病机制
对脊椎黄韧带骨化症与脊椎黄韧带钙化症究竟是同一种疾患,还是两种不同的疾患,意见尚不统一;尤其是对发生于颈椎的病例。主张是两种疾病者认为:前者多见于男性,除脊柱外,全身其他部位无骨化征,且易与硬膜及椎板粘连;而后者则多见于女性,全身其他部位可发现钙化征,且与硬膜及椎板不粘连、无延续性。主张此两者是同一疾患者认为:两者的基本病理改变相似,且钙化者十分少见,因而应将其视为同一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作者以为,从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的观点来看,两者并非一定需要区分,尤其是在当前各持己见的情况下,治疗上,临床医师仍应以能够为患者解除痛苦为基本原则。
检查
1.单纯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颈椎的X线侧位片上,能见到椎体后方有异常阴影。白色棍棒状的大片骨化阴影为连续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为混合型,诊断容易。但是细小的骨化影如分节型、局限型等,单凭X线平片诊断会造成误诊。此时就常常需要做颈椎的侧位断层摄影。在断层片上,可拍摄到比椎体更浓密的白色棒状突出物黏附在椎体后方。
2.CT检查:能够获得颈椎横断面状态的CT检查,对于诊断本症是极其有用的。大体说来,在一个椎体的范围内分3层进行扫描摄影时,就可明显地显示出椎管内突出的骨化物(OPLL)。骨化物的形态不一,有广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从CT指数也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手术操作程序的进行至关重要。
3.MRI检查:近年来,MRI检查已普遍应用于对颈椎及颈髓的诊断,对于诊断椎间盘病变与脊髓病变尤为重要。但对于本病来说,其特异性并不太高,因为骨化阴影在MRI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很难与其四周的硬膜外组织、正常的后纵韧带等相区别;但可以看到因为骨化部位的压迫而变细的脊髓形态。此外,MRI检查对于颈椎病性脊髓病变、颈椎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等的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4.其他:
(1)脊髓造影:在决定手术部位时常需要选用脊髓造影来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脑延髓池侧方穿刺法,上行性则用腰椎穿刺法。可从摄片所见的狭窄、阻塞征象等来决定手术部位;亦可同时做CT(CTM)检查,从脊髓造影的CT横断面上了解狭窄的情况。
(2)椎间盘造影:如能确定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主要原因,并能否定椎间盘病变的,就不必做椎间盘造影。但有时椎间盘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检查技术时,则需行椎间盘造影术,以了解椎间盘变化及观察检查时有无诱发痛出现。
鉴别诊断
黄韧带并不连续,两侧黄韧带在中线上有一裂隙。它起自上位椎板的前下面,止于下位椎板的后上面。黄韧带肥厚可能与慢性退变、外伤、炎症,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它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且进展较快,程度较重。
正位于下胫腓韧带联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后缘可以完整或显示由后胫腓韧带撕脱的三角骨块。
诊断:
在早期,椎管矢状径较宽者可无任何症状;但椎管矢状径发育性狭小者则易出现脊髓受压征,表现为:
1.感觉障碍
最早出现,主要因致压物来自椎管后方之故。其严重程度及范围与病变的程度及病程成正比,与椎管矢状径大小则成反比。
2.运动障碍
缓解方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