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不稳定
病因
外伤性脱位
1、合并齿状突骨折: 即寰椎连带着齿状突骨折一并移位。从枢椎椎体后上角或骨折线后缘测量到寰椎后弓的前缘,此距离为脊髓可占据的有效空间,可据此估计缓冲间隙的狭窄及脊髓受压的情况。
2、单纯的寰椎前脱位:不伴有齿状突骨折的寰枢关节脱位,必有寰枢之间韧带的广泛损伤。由于齿状突的存在,脊髓被夹在齿状突和寰椎后弓之间,更易受伤。
先天性畸形脱位
枕颈部有发育异常者,外伤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寰枢关节急性脱位。多数病例是在少年以后逐渐发生寰枢关节不稳定。常见的两种:
自发性脱位
成人病例多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则多继发于颈部深在感染。
寰枢椎旋转固定的实质是陈旧性脱位。 Fielding(1977年)把自发出现或轻度外伤后出现的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状态称为寰枢椎旋转固定。在以后(1983年)他又称之为旋转性移位。
病理性脱位
也为缓慢发生的脱位,与自发性发生脱位的区别在于确有寰椎和/或枢椎的骨质破坏性病变。在我国以寰枢椎结核为多见,也偶见于寰枢椎肿瘤或骨髓炎。
诊断
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侧位X线片能清醒显示齿状突和寰枢椎弓之间的距离变化。正常情况下在3mm以内。必要时CT扫描,与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应注意严重的陈旧性半脱位。表现为斜颈及运动受限,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斜颈的出现可引起对侧胸锁乳突肌痉挛。
其次,横韧带是软组织:在普遍X线不能显影,其损伤情况应以间接影像加以判断。寰椎前弓结节后缘中点至齿状突距离(ADI)比较有用。
(1)寰齿间距增大: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相对应点的距离,正常成人和儿童分别为3mm和4mm;如成人寰齿距为3mm~5mm之间,常提示有横韧带撕裂。如寰齿距为5mm~10mm则提示横韧带有断裂并部分辅助韧带撕裂;如10mm~12mm则证明全部韧带断裂;
(2)枕颈伸屈功力性侧位片:显示屈位时寰椎前弓和齿状突呈“V”型间隙,提示横韧带下纤维以外的部分撕裂,使寰枢椎借助未断纤维束起支点作用。而显示寰齿间隙上部分分离呈V型;
鉴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