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柄石韦
形态特征
植株高5-15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幼时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长尾状渐尖头,边缘具睫毛。叶远生,一型;具长柄,通常等于叶片长度的1/2-2倍长,基部被鳞片,向上被星状毛,棕色或灰棕色;叶片椭圆形,急尖短钝头,基部楔形,下延,干后厚革质,全缘,上面灰淡棕色,有洼点,疏被星状毛,下面被厚层星状毛,初为淡棕色,后为砖红色。主脉下面稍隆起,上面凹陷,侧脉和小脉均不显。孢子囊群布满叶片下面,成熟时扩散并汇合。
产地生境
繁殖方法
主要采用分株繁殖方式。选择营养叶片较多的植株,连根挖起,每3-4节剪成1小段,放入水中浸泡1昼夜,待吸足水分后栽植,可驱避地下害虫。栽植时按行、株距25厘米植入1-2段根茎,用湿润的腐殖质土压紧即可。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在林下或溪边选择腐殖质含量较高、湿度较大且腐化落叶较多的土壤,要求排水良好、有散射光透过,且忌强光直射。种植地应施足基肥,每亩施2000-3000千克有机肥后深翻、耙细。由于有柄石韦是阴生植物,也可在隐蔽的横生树干或岩石上进行栽培,甚至可以利用背阴的石坎壁进行小规模立体栽种。
田间管理
在生长旺盛的季节适当喷洒肥料,促使植物秆茎粗壮,植株茂盛。栽后每年冬季撒1次厚约1厘米的腐殖质土。干旱时应及时浇水,但田间不能积水。
收获加工
病虫防治
危害症状:有柄石韦的病害主要为叶斑病,分为小斑病和大斑病两种类型。小斑病的症状初期为凹陷的小斑点,后扩展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而病斑中部呈褐色,外部有黄色晕圈;而大斑病的症状初期为褪绿色小斑点,后扩展形成褐色大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明显的轮纹,病斑中部呈白色。遇干旱天气,整个叶片干枯呈褐色。上述两种病害的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
防治方法:当有柄石韦开始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7-10天再喷药1次,共防治2-3次即可。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