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心率不齐

率是指用来描述动周期的专业术语,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健康成人的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偏慢。成人每分钟率超过100次(一般不超过 16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 150次/分者,称为窦性动过速。率是指用来描述动周期的专业术语,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健康成人的率为60~......
目录

心率不齐

  率是指用来描述动周期的专业术语,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健康成人的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偏慢。成人每分钟率超过100次(一般不超过 16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 150次/分者,称为窦性动过速。

  而率不齐是指:率不在正常范围的跳动。率在 160~220次/分,常称为阵发性动过速。率低于60次/分者(一般在40次/分以上),称为窦性动过缓。率低于60次/分者(一般在40次/分以上),称为窦性动过缓。率低于40次/分,应考虑有房室传导阻滞率过快超过16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大多见于心脏病病人,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前区不适等症状

  窦性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窦性律不齐”以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成年人也不少见。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司令部指挥。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每分钟跳的次数,即率就是由此而来。但这个频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甚至呼吸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律是规律整齐的,如果心脏跳动不整齐,我们称其为律失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窦性律不齐”是最常见的一种律失常,是由于来自窦房结的信号并不完全规整所致。但是,这种“律失常”大多数属于“呼吸性窦性律不齐”,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的特点是随呼吸的变化而变换,吸率可增加数跳,呼时又可减慢数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律转为规则。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律不齐”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担,也不用治疗。

因此,被诊断为“窦性律不齐”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率的加速和减速跟呼吸之间有没有系。只要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习和生活。

现在不少医生也注意到“窦性律不齐”给人带来的恐慌,于是在诊断时会写作“窦性律”。

此外,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窦性律不齐”,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治疗。

  窦性律不齐

  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规则,动周期显著快慢不均,称为窦性律不齐。临床上,窦性律不齐分以下几种类型:

  (1)呼吸性窦性律不齐:呼吸性窦性律不齐是窦性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较少见。呼吸性窦性律不齐发生机理是由于在呼吸过程中,体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张力发生变化,使窦房结自律性也因之发生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吸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率增快,呼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率变慢。率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时律转为规整。其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为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其态恒定。

  ②率的快慢随呼吸变化而变化,吸率增快,呼率减慢,其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

  ③在同一个导联中,R-R间或P-P间差异达0.12秒以上。

  ④PR间期大于0.12秒。

  (2)非呼吸性窦性律不齐:

  非呼吸性窦性律不齐较少见,具体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生气、情绪不稳定、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吗啡等)有。其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为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其态较恒定。

  ②P波频率变化与呼吸无率有时突然增快。

  ③在同一导联中,P-P间或RR间差异达0.12秒以上。

  ④PR间期大于0.12秒。

  (3)窦房结游走性律:

  激动的发生点在窦房结移动,因此,电图上的P波态、大小与向逐渐发生变化,其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是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

  ②P波态、大小变化不一致。

  ③PR间期生长短变化,但都已超过0.12秒。

  (4)与室收缩排窦性律不齐:

  与室收缩排窦性律不齐,是由于室收缩排异常致窦房结液供应不均匀,从而造成窦房结的自律性发生改变。

  (5)异位律诱发的窦性律不齐:异位激动,尤其是发自房的异位激动,有时可使窦房结的激动提早发生,继之窦房结受抑制,因而发生一过性异位激动所诱发的窦性律不齐。

  窦性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压增高、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动过缓可见于冠病、急性梗塞、炎、肌病和病窦综征。

临床表现

  1.窦性动过缓如率不低于每分钟50次,一般无症状

  2.如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常可绞痛、功能不全或晕厥症状

 

诊断依据

  电图显示窦性P波,P波速率低于每分种60次,PR间期大于0.12秒。

治疗原则

  1.窦性动过缓如率不低于每分种50次,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如率低于每分钟40次,且出现症状者可用提高率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上腺素)。

  3.显著窦性动过缓伴窦性停搏且出现晕厥者可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原发病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诱因后,症状可消失.

  2.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辅助检查

  1.窦性动过缓率不低于每分钟50次.

  2.窦性动过缓率低于每分钟40次.

 

疗效评价

  1.治愈:率提高到每分钟60次以上,自觉症状消失。

  2.好转:率提高到每分钟50次以上,自觉症状好转。

  3.无效:治疗前后率无变化,症状无缓解。

原因

1、呼吸性窦性律不齐:呼吸性窦性律不齐是窦性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较少见。   

2、非呼吸性窦性律不齐:非呼吸性窦性律不齐较少见,具体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生气、情绪不稳定、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吗啡等)有。   

3、窦房结游走性律:激动的发生点在窦房结移动。   

4、与室收缩排窦性律不齐:与室收缩排窦性律不齐,是由于室收缩排异常致窦房结液供应不均匀,从而造成窦房结的自律性发生改变。   

5、异位律诱发的窦性律不齐:异位激动,尤其是发自房的异位激动,有时可使窦房结的激动提早发生,继之窦房结受抑制,因而发生一过性异位激动所诱发的窦性律不齐。由于呼吸时胸腔的扩大和缩小而起的呼吸性律不齐,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多无病理意义,不需要治疗,也见于心脏病人。与呼吸无窦性律不齐,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胸部长痘

下一篇 椰子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