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油杉

油杉 油杉(拉丁:Keteleeria fortunei (A. Murray bis) Carrière),俗为海罗松、杜松、松梧,是松科油杉乔木。国家二级濒危物种。油杉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粗糙,暗灰色纵裂,较松软;展,树冠塔一年生有毛或无毛。线形,长1.2-3厘米,宽2-4毫米,先端或钝;球果,长6-18厘米,径5-6.5厘米,微被白粉;期3-4月,种子1......
目录

形态特征

百年油杉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粗糙,暗灰色纵裂,较松软;展,树冠 塔一年生有毛或无毛,干后橘红色或淡红色,二、三年生时淡黄灰色淡黄褐色,常不裂。,在侧上排成两列,长1.2-3厘米,宽2-4毫米,先端或钝,基部渐窄,上面光绿色,无气孔线,下面淡绿色,沿中脉每边有气孔线12-17条;横切面上面至下面两侧边缘和下面中部有一层连续排列的皮下层细胞,两端角部二至三层;幼或萌生先端有渐尖的刺状尖头,间或果亦有刺状尖头。球果,成熟前绿色淡绿色,微有白粉,成熟时淡褐色或淡栗色,长6-18厘米,径5-6.5厘米;中部的种鳞或上部宽下部宽楔形,长2.5-3.2厘米,宽2.7-3.3厘米,上部宽或近平,稀中央微凹,边缘向,鳞出部分无毛;鳞苞中部窄,下部稍宽,上部卵,先端三裂,中裂窄长,侧裂稍,有钝尖头;种翅中上部较宽,下部渐窄。

生长环境

油杉多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阔林中,有时海拔可上达800米。

阳性树种,喜暖湿气候,在酸性红壤或黄壤中生长良好。分布区地处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边缘,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分布于广西南部海拔较低的低山区。夏秋温较高,冬春温凉,年平均温17~23℃,极端最低温-3℃,年降雨量1100~1600毫米,春夏雨日多,秋冬干油杉为深性喜光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广,能在酸性山地土壤(pH值4.5~5)和钙质土上生长,耐干旱瘠薄;在深厚肥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迅速。

生境分布

油杉分布于福建东南部福州、闽侯、闽清、连江、永泰、福清、莆田、长乐、仙游、永春、泉州和南部漳洲、龙海、漳浦、南靖、云霄、诏安,广东东部大埔及广西南部博白、 上思等沿海地区。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III级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 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图谱》。

物种现状

渐危种。由于人为干扰,破坏严重,成森林极少。多生在阔林中。

保护措施

保护,对古树挂牌保护,采种育苗,推广人工造林。

仅存的成油杉林,多在寺庙附近和景区,如福州的涌泉寺、莆田的西寺,已实保护。其他各地零油杉应尽快给予保护。

繁殖方法

油杉通常用播种繁殖栽培要点 当11月上中旬球果浅绿色转变为褐色时,可采收播种,种子也可用湿沙层积 贮藏至次年2月春播,20多天即发出土。油杉苗期喜光,但在7、8月间需短期遮荫。幼苗生长缓慢,移植培育三、四年可供造林用。

油杉力极强,亦可用萌更新恢复成林。

栽培技术

圃地选择

油杉幼苗耐阴、怕水涝。因此,圃地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或略有倾斜易于排灌的半阴、半阳或阴坡地;土壤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呈酸性的沙质壤土或轻粘壤土;宜选用水田或生荒地。不要选用前茬作物为蔬菜或育过针树苗的土地。以减少病虫害

细致整地

这是培育壮苗的物质基础。在全垦的基础上起畦,畦的规格:床高15~20厘米,宽约1米,长10~20米,苗床向可依地而已,但以南北向为好。床面要求土细、平整。最好做成略呈拱面式的,以利排水。

施足基肥

油杉育苗应以基肥为。追肥为。播种前6~10天施放草木灰和钙镁磷肥共同沤过的基肥。施肥量没公顷6~9公斤,磷肥2250~3000公斤,或腐熟的圈肥6~9公斤。基肥和畦面土要均匀。放基肥的同时加入适量的油杉或松树林表土,有利于接种菌根

苗木出圃

由于油杉种子采自天然母树林,母树良莠不一。因此苗木分化较大。全面采取以上育苗技术措施。一年生苗高20~35厘米,二年生苗高40~80厘米,一般来说,高20厘米以上的苗木能出圃上山造林。

病虫防治

油杉

油杉症状油杉病的症状特征是在病部出现状肿大。肿近球或扁球,常完全包围条,大小不等,最大的肿直径可达20cm,表面粗糙,凸凹不平。初成时呈灰绿色,随着肿的增大和老化,逐渐转呈淡褐色褐色。病以上部分,明显表现瘦弱,针短小,逐渐枯萎死亡。病部肿成,是由于病原菌侵染后刺激受病组织反常增大的结果。观察肿纵剖面,可以见到皮层木质部均明显增厚,皮层尤为明显。木质部呈浅褐色,纹理呈放射状,从侵染点向肿外部延伸,有时还具有隐约可见的轮纹,色略深。增厚的皮层褐色至深褐色

防治措施:结抚育管理,将干受害的幼树及时加以清除,对较大植株上染病的条也应加以清除。清除工作应在干旱季,清除下来的病干应集中烧毁。在发病较多的幼林,必要时可在春末夏初定期喷撒杀菌以保护健康幼树。中年以上的油杉林受病的影响不大,没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

油杉寄生性病

症状油杉寄生性病害的诊断,寄生植株的存在。寄生植株落后,常在侵入部位的表面留有一个杯状窝,另一个显著症状特征是寄植物病部常表现丛现象。在病株干上,寄生物着生处显现纺锤肿大,由于病部组织的死亡和寄生物的落,最后留下溃疡型的肿大部分。立木腐杉菌易从病部伤侵入,加速病株衰亡。遇有大,病株易从病部析断,油杉寄生侵染的部位多在树冠中、下部条上,病部以上针短小,呈黄绿色,病稍及树冠上部逐渐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治油杉寄生性病害首先应加强林区的管理。结抚育采伐,清除病树病,消灭侵染源。应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油杉松寄生

症状油杉松寄生害的诊断要依据油杉病株上出现的寄生植株,显松寄生灌木状,寄生云南油杉干上,植株高10~150cm,簇状丛生,常从基部抽发出条沿寄干表面匍伏延伸。遇有叶痕或伤,可向成新的吸根,向外抽发新的寄生植株。显松寄生态上与油杉迥然不同,极易辨认。病株因受寄生物的影响,病部以上针变得短小,梢逐渐枯萎。寄生吸根侵入处,寄木质部因受挤压,纹理扭,易折断。

防治措施:加强林区的管理,结抚育间伐,及时清理病株上的寄生物。清理工作以在每年2~8月间为宜,避免在果实成熟期清理,造成人为传播。清理病时应至少在寄生物着生处以下30cm处加以除。如果寄生物着生在大干上,不便除时,可将寄生物从基部修剪掉,以阻止寄生物进作用。在清理后的2—3年连续将寄生物新抽发的寄生植株加以修除。也可在修除寄生植株后,将紧贴寄生物着生处周围的寄树皮除一小部分,以抑制寄生物抽发新植株

主要价值

科研

油杉是分布最南的种类,对于研究油杉地理分布及海南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价值。

木材纹理直,结构细,为建筑、家具、船舱、面等良材。

生态

优雅美观 ,可作园绿化树种。

药用

性味】淡;味微酸;性平。

【功能治】消肿解毒。疮肿。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肌灰白而松弛

下一篇 油散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