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
形态特征
油桐(学名: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 (1967))的花期为3~4月,果期为8~9月。
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具明显皮孔。
叶卵圆、形,长8-18厘米,宽6-1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浅心形,全缘,稀1-3浅裂,嫩叶上面被很快脱落微柔毛,下面被渐脱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长叶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贴伏微柔毛;掌状脉5(-7)条;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几无毛,顶端有2枚扁平、无柄腺体。
花雌雄同株,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长约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爪状;雄花:雄蕊8-12枚,2轮;外轮离生,内轮花丝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颗胚珠,花柱与子房室同数,2裂。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寒,栽培区域范围在北纬22°15’-34°30';东经99°41'-122°07'。年平均温度16-18℃,在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4500-5000℃,全年无霜期240-270天,能耐冬季暂短低温(-8--10℃),长期处于-10℃以下则引起冻害。遇春季晚霜及花期低温受害极大。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可与花生、油菜、芝麻、赤豆、蚕豆等间作,亦可与杉树、茶树混交。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种植方法
植苗造林
直播造林就是将经过精选的油桐种子,直接播种到整好地的穴中,方便省工,是油桐造林的传统方法。而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渠旁)、“四边”(地边、沟边、路边、渠边)和桐农混作的栽植方式中,常以植苗造林为主。
培育壮苗
苗木培育方式有两种:
①营养袋育苗。营养土配方为土杂肥、林地表土、腐熟饼肥、磷肥5:5:1∶1,将其充分拌匀、装袋。将种子用50-60℃温水浸泡12个小时后,取沉底的种子,于2月下旬播种入袋,每袋1-2颗。当小苗在拱苗期至展叶前,移苗上山定植。这种方法成效较好,可避免伤根。
②大田育苗,低床密播,随采随播。秋季桐籽采收后,选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整地作低床,床宽l米,深15-20厘米。将床底部平整后,密播一层种子(每平方米播种2.5千克),不重叠,再覆土10-15厘米,使床高出两边步道,床面覆盖稻草或杉树枝,以保湿防鼠。苗床四周开沟排水,以防积水。第2年3月或4月上旬,取已发芽的弓形苗造林。未发芽的种子继续埋入土中,5-7天后再挖第2批弓形苗,连取3次,第3批后弃之。
建园整地
建园的主要工作就是整地。不同的地势、不同的土壤都有不同的要求。
梯级整地
油桐丰产林的整地,要求普遍采用梯级整地。用半挖半填的办法,把梯面一次修好,改成若干水平台阶,上下相连,形成阶梯。每一个梯面为一油桐栽植带。梯面距离、梯面宽度因坡度和栽植株行距的不同而异,一般是坡度越大,梯面越窄。梯壁可采用石块和草皮混合堆砌而成。梯面反坡向内倾在内侧开宽30厘米、深15厘米的竹节沟蓄水。梯级整地适宜在缓坡地进行。
带状整地
坡度25度左右的地区不宜采用梯级整地,因为填挖多,坡面动土太宽、梯壁高、壁埂不牢,容易崩塌,所以应采用“等高带状整地”或“等高沟埂”的方法。等高带状整地,沿山坡等高线按一定宽度开垦,带与带之间不开垦,留生土,每隔3-5带开一等环山沟截水。等高沟埂,沿山坡等高线开沟,将挖出的土堆放在沟的下方,在埂的半壁栽树。沟深30-40厘米、宽40-50厘米,沟距应根据栽植密度而定。
块状整地
在坡度较大、土壤疏松或石山区宜采用此方法。按照栽植点要求的距离,只在栽植点周围一定范围内整地。如鱼鳞坑整地,就是在与山坡水流方向垂直处,环山挖半圆形植树坑,一般长1米、宽50厘米、深25厘米,在坑内积土,使坑面成水平,并在坑下边筑成半环状土埂。
起苗移栽
起苗移栽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根系,尤其是大田育苗,起苗时宜在下雨之后、苗圃地湿润时进行。土壤干燥时,要在移栽前两三天将苗圃地浇足水,使土壤湿透,以保证起苗时不致过度损伤根系。如果距造林地较近,而苗木根系又能带宿土,应尽量带土造林;如苗圃距造林地较远,起苗后则应立即用黄泥浆蘸根,保护根系不至于干燥。
栽植密度
“四旁”零星栽植:因地制宜,株距5-6米,每亩10-15株。
“四边”栽植:在丘陵坡地的二三台地边,可按地边每5-6米栽植一株;四五台坡地,可在地边斜坡上按株行距(4-5)×(5-6)米多行式栽植;高台坡耕地,在地边、沟边、路道边单行和多行栽植。
桐农混作:除在“四边”栽植外,也可在耕地中因地制宜稀植桐树,每亩5-7株。
定植要求
按株行距定点开穴,穴的大小为80×80×70厘米,定植前20-30天在穴中施入土杂肥10-11千克、腐熟饼肥l千克、磷肥1千克。
造林时间
栽植最适宜的时间为2月中下旬,在油桐分布区的北缘可以延至3月上中旬,南缘可提早至2月初。另外,造林时必须做到苗正、根舒,分层填土压实,根茎要低于地面2~3厘米,并保湿。
抚育管理
桐林要丰产,必须要有良好的树体结构供挂果。
幼林管理的任务是中耕除草、间种和施肥,目的是促进幼树生长、培养优良的树形。所以,幼林管理是丰产的主要前提,抚育一定要细心。在幼树期(4年生前),每年4~6月和7~9月各进行1次松土除草,松土深度15~20厘米,除净杂草并铺放在幼树周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株施尿素100克,如缺窝少苗要及时补植;7月进行第2次施肥,每株施尿素150克左右,并扶苗培育,保护分枝。还有,桐农间作是幼林抚育最好的方法。可与其间作的作物很多,如黄豆、豌豆、赤豆、蚕豆、花生、芝麻、马铃薯、红薯、胡萝卜、西瓜、油菜、小麦等。但要注意两点:一是间种农作物每年轮换,二是农作物一定要离开油桐树干10~15厘米,不能紧贴树干,以免有碍桐林生长。
在油桐成林管理阶段,关键是土壤耕作,主要有夏铲和冬挖。冬挖主要是大块翻土,在12月至第2年1月进行,每两年1次,挖翻深度为20~25厘米。可以改善土壤性状,还可以消灭在土壤中化蛹的害虫,如油桐尺蠖等。夏铲的目的是铲除杂草、疏松土壤。每年6~8月进行,深度10~15厘米。在油桐成林管理上,施肥也不可少。在冬季或早春,要结合冬挖施基肥,每株施用土杂肥或农家肥20~25千克,或腐熟饼肥1~1.5千克,或专项复合肥0.5~1千克。4月中下旬至5月追施花肥,每株施硫铵200~300克、过磷酸钙(腐熟)300~400克。7月至8月上旬追施果肥,每株施过磷酸钙300~400克、氯化钾300克。施肥方法是沿树冠开环状沟施放。
病虫防治
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主要有:油桐尺蛾、油桐蓑蛾、大蓑蛾、丽绿剌蛾、六斑始叶螨、桑白蚧、油桐大绵蚧等。
油桐尺蛾 (BuzurauppTessaiia)属鳞翅目,尺蛾科。是我国南方油桐、油茶、茶树的重要害虫,我国各产区均有发生。危害方式是幼虫啃食油桐叶片,叶片食光后,还取食树下杂草灌木。湖南、浙江 1 年发生 2~3 代。以蛹在树干中越冬。翌年 4 月羽化, 5~6 月为第一 代幼虫发生期,7 月化蛹, 7 月下旬羽化产卵,8 ~ 9 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发生期。 9 月中旬开始化蛹越冬。油桐尺蛾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夏季高温干旱,土壤干燥,常使蛹大量死亡,第一代羽化率低,第二代成虫密度也大为下降。在油桐与其它杂草、灌木块状混交时虫害发生率较低。天敌对控制虫口密度有一定的作用。
防治措施: ① 垦复灭蛹,人工拾蛹; ② 拍蛾刮卵;③ 保护天敌; ④ 释放赤眼蜂;⑤ 苏云金杆菌喷杀 2~5 龄幼虫; ⑥ 药物防治,90% 敌百虫 800 ~ 1000 倍液, 20% 速灭杀丁 4000 ~ 6000 倍液消灭 4 龄前幼虫。
油桐蓑蛾
油桐蓑蛾 (Chalia larminuti )属鳞翅目,蓑蛾科。分布于福建、湖南、浙江等地,以幼虫取食油桐叶片和果实,且以护囊上部的柔丝缢束枝条,使缢束枝条处上端枝条死亡。 1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囊中过冬。成虫 4 月中下旬羽化,5 月中下旬新幼虫开始危害。雄幼虫 7 龄,雌幼虫 8 龄, 3 龄以后幼虫危害严重。
防治措施: ① 摘除蓑囊;② 喷洒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液;③ 喷洒多角病毒; ④ 化学防治,在幼龄期用 95% 敌百虫 800 ~ 1000 倍液喷洒。大蓑蛾危害方式与油桐蓑蛾相同,防治方法两者相同。
丽绿剌蛾
丽绿剌蛾 (Latoiu lepida)属鳞翅目,刺蛾科。以幼虫大量取食叶片。危害油桐生长结实。江西、浙江 1 年发生 2~3 代。幼虫在茧中越冬,在茧中化蛹。6 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盛期,危害最重。8 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盛期,第三代幼虫在 9 月中旬。
防治措施: ① 摘除虫叶;② 消灭虫茧; ③ 灯光诱杀;④ 释放赤眼蜂; ⑤ 喷洒苏云金杆菌;⑥ 喷洒多角体病毒; ⑦ 保护天敌;⑧ 化学防治。 90% 敌百虫 1000~2000 倍液等喷洒。
六斑始叶螨
六斑始叶横 (Eotetrangchus sexmaculus)属蜱横目,叶横科。俗称油桐黄蝴蛛,是油桐 的主要害虫。在四川 1 年发生 15~19 代。以成虫及卵在芽鳞间越冬,少数在树干裂缝中越冬。4 月份油桐展叶,越冬虫就迁移到新叶上危害,取食叶片。幼虫活动能力弱,爬行慢。若虫、成虫活动能力强。成虫和若虫具负趋光性,多在避光的叶片背面危害。该虫繁殖快,世代重叠。其增殖速度与食物、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气温适宜,虫口增殖快,6 ~ 7 月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烈;8~9 月气温高,桐叶老化,虫口密度减少。
防治措施: ① 加强桐林管理,提高抗虫力; ② 保护天敌;③ 摘除虫叶; ④ 化学防治,40% 乐果乳剂 3000 倍液喷洒。
桑白蚧
桑白蚁 (Pseudaulaeaspis pentago ma ) 属同翅目,盾介科。为世界性害虫。是油桐、桑、桃的重要害虫,还危害茶、梅、杏、李等。长江中下游年发生 1~3 代。以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雌虫产卵 40~200 粒于介壳下,初孵幼虫从母虫介壳下爬出,成群固定在 2~3 年 生枝条或幼树树干上。以口器刺入树皮,不再移动,分泌蜡质逐渐形成介壳,被害树干如涂了一层白色粉末。天气和天敌是影响桑白蚧发生的 2 个主要因素。天气潮湿、林分荫蔽容易发生,夏季高温抑制其发生且有利于寄生蜂繁殖,危害较小。
防治措施: ① 合理密植,注意林内通风透光,修剪虫枝;② 用抹布擦去树干上的介壳虫; ③ 保护天敌;④ 药剂防治: 80% 敌敌畏乳剂 1000 倍液喷洒。
油桐大绵蚧
油桐大绵蚁 (Megapulvinaria madma)属同翅目,预介科 。 是油桐的毁灭性害虫。1 年发生 2 代,以若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 4 月下旬变成成虫。每个雌虫可产卵 1000~2000 粒。5 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初孵若虫在嫩枝上爬行固定后,吸取汁液。多集中在 1~2 年生枝条上,4~5 年生幼树主干上便有寄生。被害树轻者生长衰弱,枝梢干枯,重者全株死亡。虫体排泄大量蜜露还容易招致煤污病。
防治措施: ① 保护天敌,主要是瓢虫; ② 成虫产卵和若虫孵化后半个月,可用 50% 马拉硫磷 1000 倍液等喷洒; ③ 人工刮去成虫及卵囊,摘除虫叶,冬前剪去越冬虫枝。
种类介绍
根据花序的大小、果实的着生方式,将油桐划分为三个大的品种群。
(1)少花单生果类。一个花序上的花在15朵以下,少有单生花,花轴分枝2级以下,果单生或少有丛生。其代表品种有四川、湖南的柴桐、柿饼桐;浙江的座桐、少花吊桐;云南的厚壳桐等。
(2)中花丛牛果类。一个花序上的花一般不超过40朵。花轴分枝2~3级,果实丛牛或少有单生。其中代表品种有四川大米桐、小米桐;湖南高脚米桐、葡萄桐;浙江吊桐;湖北几子桐;广西小蟠桐、对岁桐、老桐;云南矮子桐;贵州大瓣桐等。
(3)多花单生果类。一个花序上的花,一般是40朵以上。花轴分枝3级以上,雌花比例极低,长柄单生果,极少丛生果。其中代表品种有湖南、湖北公桐;浙江野桐等。
主要价值
本种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油料植物;桐油是我国的外贸商品;此外,其果皮可制活性炭或提取碳酸钾。
经济价值
种子具厚壳状种皮,宽卵形;种仁含油,高达70%,桐油是重要工业用油,制造油漆和涂料,经济价值特高。桐油和木油色泽金黄或棕黄,都是优良的干性油,有光泽,不能食用,具有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
油桐是中国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有光泽、耐碱、防水、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是重要的工业用油。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主治风痰喉痹,痰火瘰疬,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丹毒,疥癣,烫伤,急性软组织炎症,寻常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枚(油桐子);或磨水;或捣烂冲。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磨水涂。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植物文化
每年的四月和五月,是台湾客家庄最美丽的时节,因为这是油桐开花的时节。这个时节走在山间古道上,只见古道两侧开满洁白如雪的油桐花。油桐树下,落花洁白,花絮飘飞,宛如飘雪。勤劳而不乏浪漫的客家人便给油桐花取了个美丽的名字——五月雪。地面上“落满”了“桐花”,脚步踩到哪里,哪里的“油桐花”便纷纷散开,让人产生一种美妙遐想:走在林荫小径上,洁白无瑕、沁人心脾的“雪花”,在轻风中飘摇、飞舞,令人沉醉。
诗人陈翥的一首咏桐诗:“吾有西山桐,桐盛茂其花。香心自蝶恋,缥缈带无涯。白者含秀色,粲如凝瑶华。紫者吐芳英,烂若舒朝霞。素奈亦足拟,红杏宁相加。世但贵丹药,夭艳资骄着。歌管绕庭槛,翫赏成矜夸。倘或求美材,为尔长所嗟。”原来人们自古就有喜爱油桐花的情结。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