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心肌肥厚

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要因为肥大的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这将最后导致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肌病是以肥厚为特征。表现为肥厚,典型者在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性肥厚。病因未明。前......
目录

病因

病因未明。前认为遗传因素是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并其他先天性管畸,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病变以肥厚为心脏重量增加。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性肥厚,即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室为常见,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室腔突出,收缩时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肌病”。前乳头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高度肥厚时,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肌病,以尖区的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冠状动脉正常,但室壁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细胞极度肥大,细胞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相对处的左室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纤维化增多,室壁肥厚减少,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症状诊断

起病多缓慢。约1/3有家族史。症状大多始于30岁以前。男女同样罹患。 症状为:

1、呼吸困难,多在劳累后出现,是由于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期压升高,继而压升高,瘀血之故。与室间隔肥厚伴存的二尖瓣不全,可加重瘀血

2、胸痛,多在劳累后出现,似绞痛,但可不典型,是由于肥厚的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相对不足所致。

3、乏力、头晕昏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量减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厚的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量骤减而症状

4、心悸,由于功能减退或律失常所致。

5、力衰竭,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顺应性减低,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房压升高,且常房颤动。晚期患者纤维化广泛,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力衰竭与猝死

常见的体征为:

1、浊音界向左扩大。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有抬性冲动。或有尖双搏动,此是房向顺应性降低的室排时产生的搏动在尖搏动之前被触及。

2、胸骨左缘下段侧可听到收缩中期或晚期喷射性杂音,向尖而不向底传播,可伴有收缩期震颤,见于有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凡增加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洋地黄类、异丙上腺(2μg/min)、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使杂音增强。凡减弱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管收缩药,β受体阻滞,下蹲,紧握掌时均可使杂音减弱。约半数患者同时可听到二尖瓣不全的杂音。

3、第二音可呈反常分裂,是由于室喷受阻,动脉瓣延迟所致。第三音常见于伴有二尖瓣不全的患者。

鉴别诊断

须作以下鉴诊断。

1、室间隔缺损收缩期杂音部位相近,但为全收缩期,尖区多无杂音,超声动图、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可以区

2、动脉瓣狭窄症状和杂音性质相似,但杂音部位较高,并常有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音,第二音减弱,还可能有舒张早期杂音。X线示动脉扩张。生理动作或药物作用对杂音影响不大。左导管检查显示收缩期压力差存在于动脉瓣前后。超声动图可以明确病变部位。

3、湿性二尖瓣不全杂音相似,但多为全收缩期,管收缩药或下蹲使杂音加强,常伴有房颤动,房较大,超声动图不显示室间隔缺损。

4、冠绞痛、电图上ST-T改变与异常Q波为二者共有,但冠病无特征性杂音,动脉多增宽或有钙化压及脂多。超声动图上室间隔不增厚,但可能有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起病多缓慢。约1/3有家族史。症状大多始于30岁以前。男女同样罹患。 症状为:

1、呼吸困难,多在劳累后出现,是由于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期压升高,继而压升高,瘀血之故。与室间隔肥厚伴存的二尖瓣不全,可加重瘀血

2、胸痛,多在劳累后出现,似绞痛,但可不典型,是由于肥厚的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相对不足所致。

3、乏力、头晕昏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量减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厚的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量骤减而症状

4、心悸,由于功能减退或律失常所致。

5、力衰竭,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顺应性减低,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房压升高,且常房颤动。晚期患者纤维化广泛,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力衰竭与猝死

常见的体征为:

1、浊音界向左扩大。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有抬性冲动。或有尖双搏动,此是房向顺应性降低的室排时产生的搏动在尖搏动之前被触及。

2、胸骨左缘下段侧可听到收缩中期或晚期喷射性杂音,向尖而不向底传播,可伴有收缩期震颤,见于有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凡增加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洋地黄类、异丙上腺(2μg/min)、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使杂音增强。凡减弱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管收缩药,β受体阻滞,下蹲,紧握掌时均可使杂音减弱。约半数患者同时可听到二尖瓣不全的杂音。

3、第二音可呈反常分裂,是由于室喷受阻,动脉瓣延迟所致。第三音常见于伴有二尖瓣不全的患者。

预防

由于病因不明,预防较困难。超声动图检出隐性病例后进遗传资料可作研究。为预防发病应避免劳累、激动、突然用力。凡增强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类、β受体兴奋药,如异丙上腺素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使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尽量不用。如有二尖瓣不全,应预防发生感染性膜炎。

治疗的标为解剖症状和控制律失常。现用的治疗包括:

1、β受体阻滞使收缩减弱,减轻流出道梗阻,减少氧耗,增加舒张期室扩张,且能减慢率,增加 搏出量。普萘洛尔应用最早,始每次10mg,3~4次/d,逐步增大量,以求改善症状压不过低,最多可达200mg/d左右。但近来发现β受体阻滞治疗不能减少律失常和猝死,也不改变预后。

2、钙拮抗既有负性力作用以减弱收缩,又改善顺应性而有利于舒张功能。维拉帕米120~480mg/d,分3~4次服,可使症状长期缓解,对压过低、窦房功能或房室传导障碍者慎用。地尔硫卓治疗亦有效,用量为30~60mg,3次/d。β受体阻滞与钙拮抗用,可以减少副作用而提高疗效。

3、律失常药用于控制快速室性律失常与房颤动,以胺碘酮为较常用。药物治疗无效时考虑电击。

4、对晚期已有室收缩功能损害,而出现力衰竭者,其治疗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力衰竭相同。对诊断肯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梗阻性肌病患者考虑手术治疗,作室间隔纵深切术和肥厚部分切除术以缓解症状。近年来试用双腔永久起搏器作室房室顺序起搏,以缓解梗阻型患者的症状,但有待积累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胸骨压痛

下一篇 胸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