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洋地黄

洋地黄 洋地黄(拉丁:Digitalis purpurea L.),为毛地黄,是玄参科毛地黄子叶植物洋地黄全体密被短毛,卵形至卵状披针,边缘具钝齿,有长柄,高达1~1.5m,卵形,边缘有细齿,有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生,花冠紫红色,面带深紫色斑点,蒴果种子细小,期5~6月,果期 6~7月。它耐,耐旱,耐土壤,喜阳且耐荫,适宜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
目录

物种起源

称来源

因为它有著布满茸毛的及酷似地黄叶片,因而命为毛地黄。毛地黄还有一个可爱的——狐狸手套(Foxglove),传说坏妖将毛地黄朵送给狐狸,让狐狸把套在脚上,以降低它在毛地黄间觅食所发出的脚步声。此外,毛地黄还有其他如巫婆手套、仙女手套、死人之钟等

因为有着布满茸毛的及酷似地黄叶片,而得“毛地黄;又因为来自遥远的欧洲,又称为“洋地黄”。

形态特征

洋地黄

基本特征

全体密被短毛。卵形至卵状披针,边缘具钝齿,有长柄。第2-3年春于簇中央抽出,高达1-1.5m,卵形,边缘有细齿,有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生,花冠,下垂,偏向一侧,紫红色,面带深紫色斑点。蒴果种子细小。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株高60-120cm。叶片或卵状披针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总状花序长50-80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紫红色,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期6-8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洋地黄

显微特征

横切面

表皮细胞类或略呈,下表皮细胞较小,略扁,有气孔与毛茸。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呈新月导管常2-10个排列成皮部较窄,细胞细小,维管束周围有厚角组织包围。上、下表皮侧有1-2层厚角细胞。

表面观

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有时呈珠状增厚,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②腺毛:腺头2细胞,腺柄单细胞;另一种腺头为单细胞,柄1-6细胞。③非腺毛:多达14个细胞,中部常有1-2个细胞皱缩,微有状突起。

生长习性

洋地黄、耐旱、耐土壤。喜阳且耐荫,适宜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于欧洲中部与南部山区。现中国浙江上海、江苏与山东等地已有大量栽培

繁殖栽培

种植

常用播种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培直播。中国南采用平畦或高畦育苗,北多采用阳畦育苗,阳畦用腐熟的马粪作底肥,将肥粒与床土充分混拦后整平,3月上旬播种,6厘米的条播或撒播,盖薄席保温。一般上午10时左右打薄席,下午4时盖席促湿。在5月中旬幼苗长到3-5时,30厘米×20厘米定植到大田,栽后浇水。

直播

直播法较省工,植株生长健壮,产量和质量都不亚于育苗移栽。因此,除初次种时种子量少而须采用育苗移栽外,应尽量采用直播。不论直播地或移栽地都应事先施足基肥,每亩施用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5000千克,和过磷酸钙25-50千克,并深耕细耙,整平作畦,并好排水沟。中国北于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或11月间土壤冻结前播种;南宜晚秋播种;可用干种直接播种,亦可在春播前将种子用20℃温水浸12小时,取出后放在温暖的室,每天用清水冲洗一次,到个种子时,即可播种,如此可较干种子提早出苗4-5天。因种子细小,播种时宜用细沙混拌均匀,再播种。播种时30厘米沟条播,沟深1厘米左右,将种子均匀撒在沟,覆土0.6-1厘米。每亩播种量200-250克。播后浇水,常保持土壤湿润,苗出齐后可以减少浇水。还要注意松土除草和间苗。当苗高5厘米左右时5-8厘米问苗,苗高8厘米左右时15-20厘米间苗定苗。

移栽

幼苗要注意及时浇水和松土除草,以减轻病害。定植后要立即浇水,促使缓苗。第1次追肥在6月底至7月初,第2次追肥在8月中旬。每公顷施硫酸铵90-150千克。

施肥需肥量较大,喜欢持续的100-150ppm的液态氮肥(15:5:15或15:10:15),湿度保持在2-4标准水平之间(湿度标准4是指基质的湿度保持在接触时可感知潮湿但没有浸透)。在,考虑到的质量和数量,可适当地增加光照。日照长度不会影响。虽然毛地黄是略喜阴植物,但当有充分的湿度和适当的低温时是可以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生长的。在之前,植物会出现8-12子。尽管植物生长的温度适应幅度在12-19℃,但在收尾阶段最理想的夜间温度为12-16℃。将植物种植在有一定保护冷床的条件下,就能生长出高质量的植物穗。相反,如果植物种植在有相对强光照和夜间温度超过19℃的温室里,植物虽然也会,但会出现徒长和稀少的现象。

病虫防治

在幼苗期,如有虫害,需随时防治,天炎热而干时,常有蚜虫和红蜘蛛为害,可用鱼藤喷治蚜虫,用石灰硫黄合剂喷杀红蜘蛛

褐腐病

症状:受害植株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初生暗色斑点,扩大后呈棕褐色,收缩腐烂。病菌侵染叶片起暗绿色斑;侵染叶柄则呈褐色腐烂。潮湿时在病斑处可见白色丝状物,严重病株倒伏。

发病规律:病菌不产生孢子,以菌丝侵入传播。菌丝初期无色,后期淡褐色。腐生性较强。习居土壤或病残组织越冬。温适宜(20-24℃)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防治法:①选用有机质丰富的新土或晒干后色较深、质地坚实、碎泥时泥粉较少的塘泥及河泥作栽培土。最好不用旧盆土。施用的基肥要充分腐熟。②加强田间管理。空湿度大时少浇或不浇水,以保持盆中泥土湿润为度。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及时摘除下部接触土壤的病、老并销毁。

腐病

腐病

症状:病株叶片浅绿色。多数在割麻留下的桩上呈水湿腐,产生黄褐色或红褐色病痕,手压之有汁液流出。腐烂逐渐蔓延到邻近未割的叶片基部,染病组织湿腐。湿腐的叶基组织有臭味。纵剖病株躯干,可见从染病叶基扩展而成的黄褐肥坏死病痕,病健交界处有红色晕圈。在桩切叶轴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

防治法:①施用石灰。施用石灰既能防病,又能增长。一般病田0.5千克/株,非病田0.25千克/株的用量施用,连施2-3年。②调整割期。感病田和易感病田的割期可调整到低湿期。原来6月前割的提前至3月上旬前割;原7月份后割的推迟到11月上旬后割。注意不要反刀割。③药防治。感病田和易感病田应在割后3天用40%灭病威200倍或25%多菌灵400倍药液喷洒割,药液用量为20-25千克/亩。④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种类介绍

地黄

地黄与狭地黄(Digitalis lanataEhrh.)近似,狭地黄与毛地黄的区是:披针或条状披针,长5-30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尖锐,基部楔形而略抱全缘,基生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两面无毛,仅沿边缘中部以下有白色长绵毛,宅较粗,侧脉的基部伸达叶片上部,或与呈锐角,向先端直走似状,无柄。较小,长约2厘米;花梗长约2毫米;花冠常为乳白色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能

适应症:力衰竭为要适应症。对于腔扩大舒张期明显增加的慢性力衰竭效果较好。同时伴有房颤则是应用洋地黄最好指

用法用量

洋地黄饱和量:服0.7-1.2g。饱和量的给予有缓给和速给两种法:①缓给法:用于2周未用过洋地黄类药物的轻型慢性力衰竭病人,成人每次0.1g,1日3-4次,直至全效量;小儿将饱和量平均分2-3日服完;②速给法:用于2周未服用强甙而病情较急者,成人每次0.2g,4-6小时1次,可在24小时给完饱和量;小儿首次服饱和量的1/3,其余分3-4次服,因洋地黄快速给药欠安全,今已少用)。维持量:成人服每日0.07-0.1g;小儿为饱和量的1/10,每日1次。极量,服1次0.4g,1日1g。

不良反应

洋地黄1. 洋地黄排泄缓慢,易于蓄积中毒,故用药前应详询服药史,原则上2周未用过慢效洋地黄者,才能常规给予,否则应具体情况调整用量。

2. 强甙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病人对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异,而所列各种洋地黄量大都是平均量,故需据病情、制、疗效及其它因素来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量。

3.阵发性室性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动脉及小儿急性湿热起的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强甙。炎及病者对强甙敏感,应注意用量。

4. 强中毒,一般会有恶心呕吐厌食头痛、眩晕等反应,首先应鉴是由于功能不全加重,还是强甙过量所致,因前者需加量,后者则宜停药。

5. 应用强甙期间,或停用后7日以,忌用上腺素、麻黄碱及其类似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强甙的毒性。如同时需要使用钙制,可将强量酌量减少(如减少1/3),钙服,也可在密切观察下静滴,但不可静注。

6.平可增加洋地黄心脏的毒性反应,律失常,对洋地黄毒甙则使其排泄增加,故二者与用时须加警惕。

规格::每0.1g。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非处

成分

从紫地黄中已分离出20余种强甙,由三种不同的甙元即洋地黄毒甙元(Digitoxigenin)、羟基洋地黄毒甙元(Gitoxigenin)和吉他洛甙元(Gitaloxigenin)与不同的糖缩而成。

1. 属于一级甙的有四种:

①紫洋地黄甙A(purpurea glycosid A)=洋地黄毒甙元-3洋地黄毒糖-葡萄糖。

②紫洋地黄甙B(purpurea glycoside B)=羟基洋地黄毒甙元-3洋地黄毒糖-葡萄糖。

③真地吉他林(Digitalinum verum)=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洋地黄毒糖-葡萄糖。

葡萄糖吉他洛甙(Glucogitaloxin)=吉他洛甙元-3洋地黄毒糖-葡萄糖。

2. 其余大多为次级甙,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洋地黄毒甙(Digitoxin)=洋地黄毒甙元-3洋地黄毒糖。

洋地黄毒甙元双洋地黄糖甙(Digitoxigenin-bis-digitoxoside)=洋地黄毒甙元-2洋地黄毒糖。

洋地黄毒甙元-洋地黄毒糖甙(Digitoxigenin-mono-digitoxoside)=洋地黄毒甙元-1洋地黄毒糖。

⑷奥多诺甙H(Odoroside H)=洋地黄毒甙元-洋地黄糖。

洋地黄毒甙元-16-去氧葡萄糖甙(Digitoxigenin-16-deoxyglucoside)=洋地黄毒甙元-16-去氧葡萄糖。

洋地黄⑹羟基洋地黄毒甙(Gitoxin)=羟基洋地黄毒甙元-3洋地黄毒糖。

⑺羟基洋地黄毒甙元双洋地黄毒糖甙(Gitoxigenin-bis-digitoxoside)=羟基洋地黄毒甙元-2洋地黄毒糖。

⑻吉托甙(Gitoroside 或Gitoside)=羟基洋地黄毒甙元-1洋地黄毒糖。

洋地黄次甙(Strospeside)=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洋地黄糖。

⑽吉托林(Gitorin)=羟基洋地黄毒甙元-葡萄糖。

⑾吉他洛甙(Gitaloxin)=吉他洛甙元-3洋地黄毒糖。

⑿吉他洛甙元-洋地黄毒甙(Gitaloxigenin monodigitoxoside lanadoxin)=吉他洛甙元-洋地黄毒糖。

⒀吉他洛甙元双洋地黄毒糖甙(Gitaloxigenin bis-digitoxoside)=吉他洛甙元-2洋地黄毒糖。

⒁吉他洛次甙(Verodoxin)=吉他洛甙元-洋地黄毒糖。

⒂吉他洛葡萄糖次甙(Glucoverodoxin)=吉他洛甙元-洋地黄糖-葡萄糖。

又从其种子中又分离出达30种强甙,含量为0.5%,要含洋地黄甙等。中另含四种黄酮:芹菜素(Apigenin)、地纳亭(Dinatin)、金谷醇(Chrysoeriol) 和猪笼草亭(Nepetin)。

药动力

吸收

洋地黄毒甙服吸收率为90-100%,地高辛为50-85%,西地兰为20%,毒毛旋花子甙K仅为3-10%。可见洋地黄毒甙吸收最完全、恒定;西地兰和毒毛旋花子甙K吸收很差,所以它们不能服给药。地高辛服吸收率尚可,但个体差异很大,而且不同药厂,甚至同一药厂不同批号由于颗粒大小和溶解度不同,生物可用度也有较大差异,甚至浓度相差可达4-7倍,故应用时最好选用同一批号的,改换时应观察有无量不足或过量的征象。有些强服吸收后自道排入肠中,又由肠道重吸收,环。洋地黄毒甙有26%,地高辛有6.8%进入环。洋地黄毒甙体蓄积性高,作用持久,与其进入环量较大有。消胺是一种不吸收的树脂,在肠中与强物,不被吸收,中断环,可降低强甙的浓度,缩短半衰期,有助于强中毒的治疗。

浆蛋白结

洋地黄毒甙与浆蛋白结高达97%,地高辛约25%,西地兰和毒毛旋花子甙K约5%。因结型暂失活性,且不易进入组织液,达到洋地黄毒甙与浆蛋白结率高是它作用慢的一个原因,而西地兰和毒毛旋花子甙K与浆蛋白结率低与它们作用较快、较强有密切系。

消除

不同强甙体消除式有很大差洋地黄毒甙的脂溶性高,要在中代谢,去糖分子后,其羟基由β位转为α位即失效。某些诱导微粒体药酶活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保泰松等,可加速洋地黄毒甙的代谢。少量原小球过滤后,在近小管几乎全被重吸收,排泄极少。代谢后成水溶性结物水溶性提高,才排泄。地高辛则在体代谢转化较少(5-10%),在可与葡萄糖醛酸结而失效,85%以原排泄,它小球过滤后在小管很少重吸收。因此功能不全者及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易发生中毒。西地兰在体先被水解失去乙酸和葡萄糖而成地高辛,其消除情况似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作用最快,消除也最快,体代谢转化最少,几乎全部以原排泄。

半衰期

甙的消除量与体的存留量成正比。强甙的半衰期因药物而异,地高辛为40小时,西地兰与毒毛旋花子甙K约为15小时,洋地黄毒甙为120小时。据测定,地高辛一日约消除体存留量的1/3。给予全效量地高辛后,每日须补充相当于全效量的1/3才能维持有效浓度。若在始治疗时就给予固定的每日维持量(即1/3全效量),则体逐渐蓄积,约5个半衰期(约8天),即可达每日消除量和维持量相等的动态平衡。洋地黄毒甙一日消除量约为体存留量的1/10,如果始就用维持量(1/10全效量),同样也要过5个半衰期(约25天)才能达到均值的动态平衡。由于洋地黄毒甙的半衰期长,若出现毒性反应,停药后仍可持续较长时间,安全性小,因此现已少用。

由于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及明显的临床效果,20世纪70年代之前,洋地黄被普遍地用于心脏失代偿患者,并且追求达到洋地黄化后改为维持量,由于洋地黄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因此洋地黄中毒现象比较常见。有者评价了洋地黄速尿对健康人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洋地黄对健康受试者的体外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并提示这种影响可能损害免疫功能。

补遗

1785年,植物家威瑟林(WilliamWithering,1741-1799)听说,有位农妇能用一种家传的秘治疗水肿病(即力衰竭性水肿);效果奇好,威瑟林认为值得注意,便始对其进有系统的研究。

他在伯明翰结识了许多当时英国第一流的者,如:氧发现者之一普利斯特列,汽机发明者瓦特,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司马思·达尔文等。威瑟林一面当医生,一面与这些者定期聚会,自由讨论各种术问题,对他的科研究有很大好处。

洋地黄威瑟林发现,农妇的秘虽含20多种药物,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紫洋地黄一种。这种药用植物早在中世纪的医家就使用过,16和17世纪,英国德国出版的药用植物著作也都提到过此药。他将洋地黄、蕊等不同部分,分制成粉、酊,比较其疗效;结果发现,以前采得的子研成的粉效果最好,还确定了用药的最适量为1-3格兰(1grain=64.8mg),他用洋地黄共治疗了163病人,积累了大量验。1785年,他发表了专著《洋地黄》,成为世界医。

但是,直接使用洋地黄植物量很难准确掌握,治疗量接近于中毒量。1874年,德国最优秀的药物家之一施密德伯格(OswalddSchmiedebrg,1838-1921)从洋地黄植物中提纯了洋地黄毒甙,并明是有效的强成份。现代临床上常用的地高辛,就是从毛洋地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毒毛旋花子甙K,是从绿毒毛旋花种子中提取的各种甙的混物;西地兰,则是毛甙丙的乙酰基衍生物,作用迅速,对急性力衰竭的抢救作用极佳,是急救室必备的药品。

要效应

洋地黄是临床上治疗力衰竭及某些律失常的有效药物。所谓洋地黄效应是指在用治疗量的洋地黄后所起的电图上Q-T间期缩短和ST-T改变。

电图典型表现为:始QRS波向上的导联T波降低或平坦,但向仍直立。以后出现S-T段逐渐斜下垂,略向下凸出,T波转为先负后正的双向,S-T段与T波倒置部分连在一起,无法分清其界限;最后T波完全倒置,只终末部分留下一个略超过等电位线的终末直立T波,Q-T间期缩短。这样QRS波向上的导联S-T 段和T波便成一个前肢稍长,斜下垂,后肢稍短,突然升起的钩状波;在QRS波向下的导联S-T段轻度向上抬高,T波呈正负双向。出现这些改变仅仅是应用洋地黄的标志,并不意味着过量或中毒。如无其他指征,一般无需停药。

物种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 2014年 ver 3.1)——无危(LC)。

物种危害

洋地黄首先在肠道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容物为草绿色)、厌食流涎腹痛腹泻,偶见出胃炎胸骨下疼痛。以成年人较多见,尤其是患慢性力衰竭的老人长期应用洋地黄治疗的更为多见。早期的另一征象是尿少。心脏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律失常并存或先后出现,如动过速或过缓,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或三联律、阵发性动过速、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动和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律失常,可直接危及生命。尤其是小儿洋地黄中毒最易出现上述症状神经精神面:头痛、眩晕、失眠耳鸣、乏力、嗜睡、甚至昏睡共济失调关节痛、神经痛、痛、牙痛、痉挛等,病人可表现激动不安、精神错乱、失语、幻觉木僵、记忆力减退、定向力丧失、抑郁性妄想、甚至谵妄,最后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眼部症状视物模糊畏光、眼前闪光、有暗点、视力减退、复视、色觉紊乱,常见者为黄视绿视。此外,长期应用洋地黄可产生激素样作用,如男子乳房发育绝经期后妇女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如绝经期后的妇女应用洋地黄2年以上,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显著成熟,因而容易混淆对子宫膜癌或卵巢癌的细胞诊断。少数对洋地黄发生过敏的病人可能出现各种皮疹、瘙痒、神经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极少见。尚有偶因过敏,发生室颤动导致死亡的,应密切观察,加强预防,妥善处理。

解救

1. 临床中毒病人立即停药,同时停用排钾性利尿,重者服不久时立即用温水、浓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用硫酸镁导泻。

2. 服通用解毒或鞣酸蛋白3-5g。

3. 发生少量过早搏动或短阵二联律时可服10%氯化钾液10-20ml,每日3-4次,有发生小肠炎、出肠梗阻的可能,故不宜用。如中毒较重,出现频发的异位搏动,伴动过速、室性律失常时,可静滴注氯化钾,成人用1g氯化钾加于5%葡萄糖250ml中,在1-2小时由静滴入,切推注。静滴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并作电图记录,防止钾及其他律失常发生。功能衰竭及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且不伴有低钾者用钾盐。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也属用。

4. 如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室率缓慢的房颤动及交界性逸搏律等,据病情轻重酌情采用硫酸阿托品滴注、静注射或皮下注射,静滴注可取2-5mg,加于5%葡萄糖溶液250ml中进,每日1次。皮下注射可取0.5-1mg,每3-4小时1次。静注射需稀释,必要时重复应用。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率缓慢性律失常阿托品治疗无效时,可用异丙上腺素治疗。但中毒带来的异位律点自律性升高的律失常不适用。青光眼患者用。

洋地黄

5. 当出现洋地黄起的各种快速型律失常时如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动过速和室性过早搏动等病人,苯妥英钠可称为安全有效的良好药物,可用250mg稀释于20ml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中(因为强碱性,不宜用葡萄糖液稀释),于5-15分钟注射完,待转为窦性律后,用服法维持,每次0.1g,每日3-4次。

6. 出现急性快速型室性律失常,如频繁室性过早搏动、室性动过速、室扑动及颤动等,可用利多卡因50-100mg溶于10%葡萄糖溶液20ml,在5分钟缓慢静注入,若无效可取低限量重复数次,间隔20分钟,总量不超过300mg,律失常控制后,继以每分钟1-3mg静滴维持。

洋地黄7. 当钾盐、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忌时,可考虑用普鲁卡因酰胺,但其毒性较大,尤其是静给药,必须同时有电图监护及定时测定压。单纯性房室传导阻滞而不带有房性动过速、严重力衰竭用。使用法:①静滴注:0.5-1g加于100ml 5%葡萄糖中于1小时滴完,无效时,1个小时后再给1次,24小时总量不超过2g。②静注射:1g溶于5%葡萄糖液20ml中,每隔2分钟推入2ml,与此同时,有专人密切观察压和电图,如见QRS波始增宽即应停止用药。此法适用于顽固性的室性动过速,为冲击法。此外也可采用肉注射法,每次0.5-1g,2小时后未见效时可重复应用。服初次1g,后3-6小时1次,每次0.5g。24小时总量不得超过6g,以后维持量0.25-0.5g,每日3次。

8. 洋地黄中毒后导致室性律失常,如频发室性过早搏动呈二联律或多源性室性过早搏动、室性动过速、室扑动和颤动等也可用溴苄胺,紧急情况下可静给药,每次3-5mg/kg,加入5%葡萄糖液50ml中缓慢推注10分钟,必要时4-6小时后重复应用,见效后可改肉注射维持,每次5mg/kg,每6-8小时1次,若病情不甚危急,始即可肉注射,视病情好转,逐渐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注意副作用。

9.对上述各种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可用慢律,该药对洋地黄中毒起的各类室性律失常有显著疗效,优点是服吸收良好、半衰期长、副作用小等。但窦房结病变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用。一般先以50mg加于10%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注射,必要时10-15分钟后再重复1次,然后以500mg加于10%葡萄糖溶液500ml,以每分钟0.75-1.0mg速度静滴注,以总量1500-2000mg,维持24-48小时。服每日600-1000mg,分3次给药,首次加倍,即可维持浆有效浓度。

10. 异搏停可用于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上性动过速效果较好,而对房性过早搏动或交界性过早搏动的效果则较差,对房室传导阻滞源性休克的病人用。一般每次40-80mg,每日3次,静注射每次5-10mg,每日2-3次。

11. 除上述法外,电起搏对洋地黄中毒诱发的室上性动过速和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伴有阿-斯综症者是有效的适宜的法。前者利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发出的电冲频率,超过或接近心脏的异位频率,通过超速抑制而控制异位律;后者是采用需型人工心脏起搏器进暂时性右室起搏。为避免起搏电极刺激诱发严重律失常,应同时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12. 其他对症治疗。

13. 甘草60g,绿豆120g,水,分2次服,每3小时服1次。

14. 苦参120g,水服。

15. 消胺能在肠道多价甙使之随粪便排出,从而降低强甙的浓度,减轻毒性。防治

预防

1. 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并要了解其毒性和应用法,严格掌握适应,避免中毒。老年人功能低下、缺氧等忌用或慎用。对于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者应慎用。

2. 应用洋地黄时,绝对用钙

3. 用药前最好做电图,便于对照。

4. 对有电解质紊乱的病人,如低钾、高钙、低镁等,都易洋地黄药物中毒,必须注意纠正。

5. 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必须了解患者在2-3周是否用过本类药物和使用情况。

6. 有人认为洋地黄类药物,起治疗作用的要是维持量,故病情不急或易中毒的患者,始勿须给予大量。

植物文化

语:不诚实。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