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草
形态特征
须根粗壮。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1.5米,具4-5节。叶鞘松弛,平滑无毛,短于或基部者长于节间;秆生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钝或平截;叶片扁平,粗糙或下面较平滑,长14-25厘米,宽3-9毫米。圆锥花序疏松,灰绿色或略带紫色,有光泽,长20-25厘米,宽1-2.5厘米,分枝簇生,直立,粗糙,基部主枝长7.5-11厘米;小穗长7-9毫米;颖点状粗糙,第一颖长4-6毫米,第二颖几与小穗等长;外稃先端微2裂,1/3以上粗糙,2/3以下被稀疏柔毛,具7脉,第一小花雄性,仅具3枚雄蕊,花药黄色,长约4毫米,第一外稃基部的芒可为稃体的2倍,第二小花两性,花药长约4毫米,雌蕊顶端被毛,第二外稃先端的艺长1-2毫米。
生态特征
燕麦草属多年生地面芽草本,可生活5-7年,但利用年限并不很长;仅3-4年。喜温暧湿润气候,能耐夏季炎热;也较耐寒。在西北高寒山区越冬困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栽培,越冬率为24%;在北京和吉林公主岭熊正常越冬。耐旱抗碱力中等。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富含腐殖质的砂质粘士或粘土及干涸的沼泽地,不适于砂士和含氮低的土壤。不耐阴,在南方温暧地区则终年常绿,冬季尚可缓慢生长,故有长青草之名。在南方花期为6月,北方花期为7月。
地理分布
饲用价值
燕麦草放牧利用时,因其味略苦,适口性差,植株高大,茎细,叶量较多,宜于别割后调制干草。含粗蛋白质中等,无氮浸出物丰富,粗纤维含量中等。刈割青饲用应在抽穗期,此时蛋白质含量高,产草量也较高;调制干草可到开花期收割,能增加收获量。栽培在肥沃的土壤上,管理条件好的每年可刈割3一4次,可收鲜草 30-37.5t/ha。在株高20-25cm时开始放牧,一年后可放牧4-5次。种植后的第二年产草量最高,第四年生长势明显减弱,如管理不好则将完全消失。栽培要点 燕麦草在南方可春播(3月),也可秋播(9月),在北方则多为春播(4月),用于短期草地(利用2-3年),为便于管理可用条播,行距15-25cm,播量30-45kg/ha。燕麦草可以和其他牧草混播,混插的草种应选择生长期与它相似,生长又不甚迅速的草种,如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牛尾草(Festuca elat-ior)、杂三叶草(Trifolium hybridum)、红三叶草(T.Prate-nse)等混播,如同生长迅速的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混播,将被荫蔽而难生长。收种时应在穗的颜色由绿转黄时即可,可收种375-750kg/ha,种于易脱落,应及时收获。用新鲜种于播种,可提高保苗率。
药用价值
【别名】蘥、爵麦、燕麦、杜姥草、 牡姓草、牛星草、野麦、野小麦、野大麦、野燕麦、山大麦、瞌睡草、山稷子
【汉语拼音】que mai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Bromegrass
【功效】止汗;催产
【考证】出自《唐本草》
【简介】禾本科燕麦属植物野燕麦Avena fatua L.以全草入药。春夏采收,晒干。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固表止汗。用于吐血,血崩,白带,便血,自汗,盗汗。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女人产不出。煮汁饮之。 2.《品汇精要》:去虫。
【选方】治汗出不止:燕麦全草一两,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钱。 (《湖南药物志》)
【植物形态】雀麦,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秆直立,高30-100cm。叶鞘紧密贴生于秆,外被柔毛;叶舌长1.5-2mm,先端有不规则的裂齿;叶片长5-70cm,宽2-8mm,两面被毛或背面无毛。圆锥花序开展,下垂,长达30cm,每节有3-7分枝;小穗幼时圆筒状,成熟后压扁,长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颖披针形,边缘膜质,第1颗长5-6mm,有3-5脉,第2颖长7-9mm,有7-9脉;外稃卵圆形,边缘膜质,有7-9脉,先端微2裂,其下约2mm,处生芒,芒长5-10mm,第1外稃长8-11mm;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具刺毛;雄蕊3,子房先端有毛。颖果线状长圆形,压扁,腹面具沟槽,成熟后紧贴于内外稃。花、果期4-6月。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